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龙华针灸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年偏头痛,8倍脑卒中风险!

[复制链接]

33

主题

32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23: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MJ新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偏头痛提示的风险远不止与缺血性卒中、心肌梗塞有关联,它还提示出血性卒中、房颤、静脉栓塞。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偏头痛在总人口中的发病率大概占15%,影响多达10亿人口。在个体中的终生发病率为10%-20%,视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而不同。

很多人已经知道,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心肌梗塞有关联,之前也有不少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今年BMJ新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偏头痛提示的风险远不止如此——除了上述两者,偏头痛还提示出血性卒中、房颤、静脉栓塞。

这代表着,我们在接诊的时候对偏头痛患者需要提高“警惕”,但是具体该往哪方面“警惕”,怎么“警惕”呢?

1  先看看文章成果

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来自丹麦的数据,5万多名偏头痛患者与50万名非偏头痛患者进行对照队列研究。患者的数据跟踪跨度长达19年。

由于数据采纳自丹麦的公民登记系统(Danish Civil Registration System),研究者能更好的克服经济状况、医保情况等等带来的偏差影响。并且丹麦作为高福利国家,在社会公平性和医疗公平性上都相对更好,这也成为这项研究在数据处理上的一个优势。
心梗
追踪19年后,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的心梗发生率差距为,25比17(每千人)。校正各方面影响因素之后,偏头痛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的心梗风险比为1.49
■ 缺血性卒中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的差距为45比25(每千人)。校正各方影响因素后,偏头痛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比为2.26
■ 出血性卒中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的差距为11比6(每千人)。校正过后的风险比为1.94

■ 静脉血栓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的差距为27比18(每千人)。校正后的风险比为1.59

■ 房颤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的差距为47比34(每千人)。校正后的风险比为1.25

除了上述五项,研究人员还比对了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衰,值得庆幸的是偏头痛患者整体上在这两项中发病率与其他人无明显差异。

2  临床上遇到偏头痛患者该怎么注意?

看完上述结论,也许有人要说了,好啦我知道偏头痛患者与“心脑血管五项套餐”有关,但是好像知道了这个事实也没什么卵用啊……难道我还要去暗中观察他/她十几二十年,在关键时刻出手相救,然后深藏功与名吗!

这一点研究人员倒是也想到了,所以他们顺便还统计出了另一个数据——

3  偏头痛患者最危险的时刻是初次诊断出偏头痛的一年以内!

在这艰难的头一年,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翻了8倍,心梗、静脉血栓和房颤的发生率则是2倍。1年后至19年的时间里,风险持续存在,但是相比头一年发生了下降,比如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变成了1.6-2.1倍,而出血性卒中变为1.4倍,心梗的发生风险变为1.5倍。

除了发病时间上有差异,性别上,女性比男性偏头痛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在偏头痛本身的类型上,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比如先发生视物模糊然后再头痛)心血管发生风险又高于非先兆性患者。

总之,最危险的应该就是初诊确认偏头痛一年以内的先兆性女性偏头痛患者了……

4
  有中国特色的困难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统计认为偏头痛影响着10亿人,国内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更新较为缓慢,且统计数据与国外数据相差较大,显示的发病率大大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14.7%对比9.3%)。

有研究分析认为,并非由于中国人体质特殊不容易发生偏头痛,而是由于一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病历中常有"神经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在国际头痛分类标准中根本不存在的头痛类型,致使许多病例无法纳入统计。

这也说明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基层医疗工作中,很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漏诊或误诊,而对偏头痛提示的心脑血管风险进行预警的前提是“确诊偏头痛”。

如果诊断上有困难,这就很让人头痛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恣肆水平”,熟练掌握偏头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义之外,还有另一个角度可以在实践中进行考虑。

那就是偏头痛的发生机制。

导致偏头痛发生的机制较多,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高凝,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反常性栓塞,遗传风险因素,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久坐不动等。不难看出,这其中有许多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有交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偏头痛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强关联性了。





参考文献
[1].Lancet 2012;380:2163-96. doi:10.1016/S0140-6736(12)61729-2
[3].doi:10.3969/j.issn.1673-9043.2006.02.021
[4].doi:10.3969/j.issn.0411-9584.2012.12.03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华针灸    

GMT+8, 2024-9-21 15:29 , Processed in 0.2187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