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35例* 张 君,邵素菊,王培育,华金双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关键词]慢性鼻炎;邵氏五针法;鼻三针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约80%的哮喘患者先患慢性鼻炎,而后才发哮喘。在门诊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时发现约95%的患者在哮喘症状缓解的同时鼻炎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运用“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发作期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35例患者均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中慢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50岁,平均(26±8)岁;病程最短1.2年,最长20.3年,平均(4.4±3.5)年。患者来自河南各地,经各家医院中西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疗效欠佳。主要表现为鼻塞(交替或持续)、流涕(清涕或浊涕),常伴有头胀头痛、记忆力减退、耳鸣、嗅觉不敏感等症状。专科检查:单纯性者见鼻黏膜及鼻甲充血肿胀,鼻道有黏性分泌物;肥厚性者见鼻甲黏膜肥大色黯,表面不光滑,如桑椹状。 2 治疗方法 取穴:“邵氏五针法”:大椎、风门、肺俞;鼻三针:攒竹、鼻通、迎香。参考邵经明教授主编的《针灸锦囊》[2]中慢性鼻炎配穴方法,清涕者配太渊,浊涕者配尺泽。 操作:选用0.35 mm×40 mm毫针直刺大椎、尺泽穴25~30 mm;选用0.35 mm×25mm毫针直刺肺俞、风门穴15~20 mm,直刺太渊穴10~12mm。以上腧穴均根据患者胖瘦刺入相应深度,行针时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选用0.35 mm×25 mm毫针针刺攒竹、鼻通、迎香穴,攒竹穴用提捏进针法,向下沿皮约呈15°角针刺15~20 mm;鼻通穴用指切进针法,向下约呈45°角针刺15~20 mm;迎香穴针刺时押手固定鼻唇沟下端皮肤,沿鼻唇沟向上约呈15°角针刺15~20 mm;3穴均行捻转泻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10分钟行针1次。针刺结束后在大椎、肺俞穴处各拔一火罐,留罐10 min。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2个疗程结束,随访1年,然后进行疗效评价。 3 治疗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定疗效。治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计16例,占45.7%;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局部体征明显改善,随访1年症状改善明显,计19例,占54.3%;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计0例,占0%。 4 体会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性反应,属中医“鼻窒”范畴,其病机与气虚及血瘀有关。《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若肺气虚弱,外邪犯肺,肺气清肃功能失常,以致邪滞鼻窍鼻塞不通,日久易引起血瘀。气虚与神经血管和黏液腺功能性改变有关;血瘀与上皮化生和组织增生器质性病变相关[4]。故临床表现为鼻道黏性分泌物增多及鼻甲形状的改变。因此,慢性鼻炎病位在鼻,与肺关系密切,主要由肺功能失常引起。基于此笔者采用“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本病,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邵氏五针法”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邵经明教授主要用于治疗哮喘的经验方,以大椎、风门、肺俞为主穴,该法具有调补肺气、增强肺功能的作用[5-6]。肺俞是肺脏的背俞穴,具有调补肺气、解表祛邪的作用,为治疗肺病的要穴;大椎属督脉经穴,为诸阳之会,具有宣阳散寒、宣肺之功;风门为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为祛风要穴,具有祛风邪、理肺气的作用。3穴补泻手法根据患者病情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操作时灵活掌握运用。“鼻三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专为鼻疾而设的临床验方,以攒竹、鼻通、迎香为主穴,3穴均在鼻部,具有疏导鼻部阻滞经气,使鼻道通畅之功效。靳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鼻炎多属于阳明经有热,故选攒竹,因攒竹位于阳明经与太阳经经气交接的部位,平刺时可以调整阳明、太阳经气。鼻通穴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是临床治疗鼻炎的特效穴。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鼻翼旁,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有调阳明经气、通利鼻窍、理肺气的作用。3穴共奏通经开窍、固卫止鼽之功。因慢性鼻炎主要是鼻部经气阻滞不通而致,故局部3穴均用泻法。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又是八会穴之中的脉会,具有补肺益气的作用,清涕者多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所致,故用补法。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具有清宣肺气、泻火降逆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经实证,鼻炎有浊涕者为实证,故用泻法。因此,“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既能有效调理肺气和增强肺功能,又能有效地通利鼻窍和调整阳明经气,益肺以治其本,通窍以治其标,从而起到标本皆治的作用。这种疗法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也扩大了“邵氏五针法”的主治范围,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勇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8-61. [2]邵经明.针灸锦囊[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5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23. [4]王东方, 干祖望, 曹济航. 中药治疗对慢性鼻炎鼻腔生理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1996, 23(2): 76-77. [5]邵素菊, 权春分, 邵素霞, 等. “邵氏五针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哮病: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13, 33(9): 774-778. [6]邵经明, 邵素菊, 朱彦岑, 等. 针灸治疗哮喘188例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J]. 河南中医, 1992, 12(2): 6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