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前,针灸起源于中国。时至今日,世界各地许多医生和患者都在使用针灸。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是在穴位上对经络的刺激,以调节身体生理。然而,现代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针灸作用的生物学证据。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激活周围神经的反射,将感觉信息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然后激活周围自主神经通路,并最终调节人体生理。
随着基础生物学研究和针灸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针灸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自1975年以来,已发表了10000多项针灸随机对照试验。鉴于针灸文献的迅速增加,基于实践和政策制定的证据,需要对可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
2022年2月25日,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华南针灸研究中心的许能贵团队,在The BMJ上发表了论文,评估了针灸的疗效,以及针灸研究的局限性,并对针灸的推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首先,研究者确定了2000年至2020年间在Web of Science中的2471篇针灸疗法的系统评价。发现系统评价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已发表的随机试验(63.9%)和观察性研究(36.1%)的系统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治疗领域: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针灸系统评价第一作者的国家是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其他。 最近对针灸进行系统评价的综述发现,在所调查的77种疾病中,针灸在8种疾病或病症中呈现出显著效果:改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的功能沟通;缓解颈部和肩部疼痛;缓解肌筋膜疼痛;缓解纤维肌痛相关的疼痛;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提高分娩后24小时内的泌乳成功率;降低血管性痴呆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过敏性鼻炎鼻部症状的改善。
然而,只有少数医疗保健系统将针灸纳入临床实践指南和国家健康保险。可以说,针灸并未得到卫生政策的认可,也尚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中,针灸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美国国家失语症协会估计,2016年美国有200万人、英国有250000人患有中风后失语症。高达38%的中风患者患有失语症。中风后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表达能力,对病人的社交和工作造成困扰。患者最常接受的三种治疗分别为言语和语言康复、神经调节和药物治疗。然而,只有语言康复对中风后失语症有明显的益处。显然,仍然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一项累积荟萃分析显示,2015年已证明针灸可改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此后,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的效果更显著。所以,2015年时,即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相对于现有的最佳疗法,针灸改善中风后失语症的功能沟通方面更有效。然而,迄今为止,只有一份中国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症。而在美国,就有1000万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可以从针灸治疗中受益。 在局限性方面,针灸疗法系统评价概述比较了针灸与无干预、假针灸(类似于药物干预的安慰剂对照)和其他常规医疗干预(如护理标准、心理治疗和康复),发现了这些系统评价的主要局限性:缺少排除研究清单,未对方案修改作解释。
值得指出的是,早期的研究使用AMSTAR2评估针灸系统评价的方法学严谨性,并得出质量整体偏低的结论。但是,研究者指出其使用的标准未能反映系统评价中最严重的问题。全面搜索、偏倚风险评估、独立和重复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证据确定性评估,是系统评价中最重要的方法学考虑因素。因此,在针灸系统评价中发现的局限性对整体质量几乎没有影响。例如,系统评价未提供排除研究清单,尽管存在较小的局限性,但对针灸疗法的系统评价通常在方法上是严格的。 随着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对针灸研究兴趣的迅速增加,利用现有的大量证据为临床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资金支持和研究议程至关重要。为鼓励在研究和医疗保健决策中使用针灸系统评价,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将针灸证据纳入卫生系统的决策 鉴于在The BMJ针灸合集中有大量针灸系统评价,国际、区域、国家组织和卫生系统应启动、支持和开发更多的针灸证据知情决策。
2)建立联合研究议程 知识使用者、资助机构和研究人员应制定联合研究议程,以加速证据的生成、更新、评估和发布,为针灸的应用提供基础。
3)数字化传播针灸证据 应该创建一个数字化存储库,其中包含映射针灸系统评价的证据矩阵,并通过社交媒体、订阅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从系统评价中获得的特定信息,以帮助患者、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获取针灸证据。
4)在卫生系统决策中使用现有证据 应鼓励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间加强沟通交流,以扩大现有针灸证据的使用,特别是在针灸疗法显示出较高确定性支持证据的领域。
5)协调优先资助 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应在低或极低确定性支持证据的针灸大领域(高潜力领域)加大支持力度,避免在已证明干预措施有益的领域进行研究和资助。 参考文献
[1] Lu, Liming, Yuqing Zhang, Xiaorong Tang, Shuqi Ge, Hao Wen, Jingchun Zeng, Lai Wang et al. "Evidence on acupuncture therapies is under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health policy." bmj 376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