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龙华针灸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0|回复: 0

【针知识】名医经验——陆瘦燕针灸经验集(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6 23: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自:WFAS世针教育(微信公众号)
原创:针行者




三、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陆氏习用毫针,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所以比其他针具安全,可用于针治全身各穴。但由于毫针针体细软,容易弯曲,因此,他十分重视针具的制作和保养。当时陆氏使用的均是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他认为针具的好坏,主要在于针柄烧得是否均匀紧凑,针尖是否圆利得当,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发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针形”毫针针尖的统一规格。每日诊毕,对使用过的针具他都逐一整修,务使针体挺直,无弯曲,无缺损,针尖没有勾毛。

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但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氏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认为针尾加艾燃烧,藉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当对高热、局部红肿或抽搐、震颤等不能留针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陆氏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热,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即可。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但陆氏在随父临诊及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容易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发病,若能在伏天进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减轻发病或不发病,连灸三个伏天,可望痊愈,这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温针、伏针、伏灸由于疗效显著,很受病者的欢迎,在陆氏的大力提倡推广下,为许多针灸医家所采用,成为针灸医学的一大流派。


四、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为辨证论治的主体

陆氏认为: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针灸为最早,其后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才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科中去,所以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他深入整理研究经络理论,在临床上从诊断到治疗,无不贯穿了这一思想,并对一些争议较多,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经气的意义

经气即经络之气,针刺调气即是疏调经气。陆氏提出经气应包括两个方面: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荣卫之气(即后天之谷气)。前者是维持经络通行血气、营运阴阳、调理虚实、处治百病的功能力量,也是腧穴所以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发生治疗作用的动力,后者则是营养脏腑、充实身形、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虽然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为根的,元气必须依靠胃腑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充实,假如元气没有营卫之气的不断充实,必致耗损而枯竭;而脾胃也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才能不断化生精微,假如没有元气的作用,就会壅滞而不行。从而纠正了当时文献对经络功能仅认为 "通行营卫”的狭义理解,并为诠释在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

陆氏整理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结合经气的含义及自己的临床心得,指出:

1.经脉元气的功能作用,皆自肢端及于躯干、头面。

十二经脉的本部及足六经的根部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标部及结部都在头面和躯干,其中六阳经脉的标部在头面,六阴经脉的标部大多在各该经脉所属的胸腹部募穴或背腰部俞穴处。说明了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注输于背部五脏的俞穴,结聚于腹部五脏的募穴。足三阳经脉的元气除了作用于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所过处外,一部分脉气由合穴别入内腑,与六腑相通,然后注输于背部六腑的俞穴,结聚于腹部六腑的募穴。手三阳经脉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作用于头面、躯干部外经循行所过处,其本腑之气皆自位在足三阳经合穴处别入,上合于手部的本经。

2.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主治规律。

由于手足三阴之本在四肢,标在背俞与腹募,经脉元气直接作用于本脏,所以六阴经脉肘膝以下的穴位,一般均能治疗本脏病。手三阳之本在四肢,标在头面,经脉元气不入内腑,所以其腧穴不治本腑病而只能治疗头面病。足三阳本部的经脉元气,经六腑之合别入内腑,所以足三阳经在膝以下的穴位,除一般都治疗头面病外,部分穴位,特别是“六腑之合穴”,还能治疗六腑病。

《灵枢·经脉》篇中记载的十二经病候,阴经均有本脏病的症状记载,六阳经中,手三阳经的病候仅反映了外经循行所过处的疾病,没有涉及大肠、小肠、三焦病;足三阳经的病候中,足阳明、足少阳有本腑病症的记载,足太阳经虽然没有讨论到膀胱病症,但在《灵枢·本输》中则补充有“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与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相一致。

3.五输穴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的关系。

五输穴的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不完全一致,陆氏认为五输穴自四肢末端向心排列,是体现了经脉元气自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渐入渐深的现象,而经脉的循行走向,则是说明了营气循环的通路,所以顺逆相接,与五输穴的排列不完全一致。


(三)十二经脉之间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

1."六经”的来由。

十二经脉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陆氏在整理十二经脉的交会关系中发现除了顺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阴经、三阳经也是相互衔接的。因此,十二经脉若将其压缩来看,实际就是“六经”,古代文献中所称的“六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缩影,这种关系在人体生理、病理上均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手足少阴相连的关系;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是因为手足太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胆,亦是因为手足阴通连的缘故。在病理上,伤寒六经的辨证论治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2.奇经八脉的功能。

对奇经八脉,历代较少重视,陆氏在研究奇经八脉所过腧穴及所会经脉的同时,对奇经八脉的功能作了全面的阐发。他指出:足三阴经皆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阴维脉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冲脉交会于任脉的阴交,手三阴经虽不直接和任脉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阴同名经相接,脉气相通,因此,任脉能容任诸阴之气而为“阴脉之海”。督脉的大椎穴为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阳维脉又交会于哑门、风府,故手足诸阳之脉气可以集聚于督脉,称为“阳脉之海”。冲脉发于气街,并足少阴直冲而上,气街属胃,是五脏六腑和水谷之海,足少阴属肾,为藏精之处和先天之本,冲脉蓄受二经脉气,故为“十二经之海”。带脉束腰如带,有统束一身上下纵行诸经的作用。维脉能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这也是由二脉所经过的腧穴和交会的经脉决定的,又因阴主里,阳主表,所以阴维脉主一身在里之阴,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阳跷脉经过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和足少阳五脉,却不与督脉交会,各自分布在身体的脉左右阳部,故分主一身左右之阳气,阴跷脉也不与任脉相交会,循行于阴部而分居左右,故分主一身左右的阴气。

八脉之中,冲、任、督三脉皆起胞中,同出会阴,任脉行于腹,督脉行于背,二脉上行至头面而相接于龈交穴,合之为一,分之则二,以象征阴阳一气,子午南北的关系。而冲脉出会阴,过气街,并足少阴而上,此三脉一源而三歧,加上带脉统束诸经,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析解

陆氏对十二经脉病候的病因病机逐条作了详细的分析,他把每条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归纳为五类:本外经病、本脏(腑)病、他脏(腑)病、有关器官病及其他病。指出经络的实症,多因经脉为某种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即经气壅滞,“血伤为肿”“气伤为痛”,则在经脉所过之处出现肿或痛的症状;如果邪壅化热,还兼有灼热红肿的现象。经络的虚症,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可以由某一脏腑和经脉本身的元气不足,阳气虚陷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引起,往往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痿的症状。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络的病候,实际上离不开脏腑器官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功能变异的症状。同时,由于经络的分布错综复杂,加之脏腑经络之间阴阳表里、生克制化等方面的生理病理影响,故十二经脉的病候,实际上是多个脏腑器官病变的证候群,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外,有些症状另然相同,但由于隶属的经脉不同,病理传变的结果也不相同,在辨证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例如膀胱经病变可有腰痛,肝经病变也见有腰痛,但膀胱经的腰痛由于脉气厥逆,气血不通,脉道壅塞而致,所以疼痛如折断腰背,不能转侧,属实证;而肝经的腰痛,则为肝病不能淫气于筋,腰部的筋肉缺少阳气温养,故而拘急板滞,不能俯仰,属虚证。同样是腰痛,治疗法则就完全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华针灸    

GMT+8, 2024-3-29 18:58 , Processed in 0.21875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