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龙华针灸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李还老师临床经验总结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3:0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李还老师为陆瘦燕先生之子,早年跟随其父针灸学习与临床,深得其传,现已年过八十,有着六十余年的针灸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于龙华医院陆瘦燕名老中医工作室跟随陆老门诊,现将临床心得总结如下。
一.辨证
    陆老在临床以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主,既注重中医的四诊合参,也不排斥西医的检查与诊断。且不论西医诊断的疾病有多复杂,陆老从中医的气血阴阳总是可以找到切入点,进而施行针灸治疗。陆老喜用肝俞、脾俞、肾俞三组穴位,由于许多来诊者或病症复杂,或病时长久,常有脾肾亏虚、肝气郁滞等证,用此三穴可健脾益肾、疏肝解郁,对于治疗病人的主要病证、改善其体内的失衡状态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取穴
    陆老在针刺时以远端常规穴位为主,穴注时以局部阿是穴为主。取常规穴位时,老师较少用手来作为同身寸,而是多以解剖位置为准,比如骨节之间、肌肉凹陷、肌腱间隙等等,同时配合分寸比例来定位。穴注时,陆老除了关注患者疼痛的部位之外,还经常取疼痛肌肉的起止点,如肩井处疼痛,陆老会于枕骨下与肩峰处的肌肉起止部位寻找压痛点,再行穴位注射,往往更能治其根本,对笔者很有启发。
    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头痛、颈项痛、肩背痛、上肢麻木等的患者,陆老会先在颈椎上寻找阳性点,即从上到下在颈椎上用手指轻轻按压,若感觉指下有细丝般的条索,则为病变部位,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此条索是否变软或消失,对治疗的效果与预后可作出辅助判断,若病人症状缓解而条索的触感仍未消失,则需继续治疗以尽量达到治本的作用。陆老用背俞穴喜直刺,基本不用华陀夹脊穴代替,穴注时用四号注射针头也是直刺到底,笔者曾为此询问,陆老说肋骨的宽度都大于针头的长度,不必担心,笔者后于临床应用也就更有把握了。
    三.手法
    陆老很注重押手的应用,在进针前用押手既为了确定穴点,也为了改变皮肤表面的张力,并分散病者的感觉,可令进针疼痛减轻。据笔者体会,由于进针时押手将皮肤下压,改变了局部肌肉的位置,所以押手离开后,肌肉恢复原位会使针体收到轻微的压迫从而略微改变方向,也即针灸针对肌肉一直保持着缓和的刺激,因此笔者认为押手除了减轻进针疼痛,也有增加针刺效应、提高疗效的作用。
    陆老进针的瞬间之力很强,虽是手指将针刺入皮肤,但肘、腕也需同时发力,如此方可将进针时间减至极短,令疼痛降到最轻。尤其是听宫、翳风等易疼痛的穴位,若是指力不够,速度稍慢,分次深入,疼痛会明显增加,老师说需在0.1秒内进针一寸三分深左右,则仅有少量酸胀感而无甚疼痛。笔者曾亲身体验老师针刺翳风,确是如此。陆老喜用粗针,认为0.3mm直径的针难以做出手法,因此也常用直径0.35mm或0.4mm的针灸针,且进针时病人亦无疼痛加重之感。陆老说:“进针的疼痛与否与指力有关,与针的粗细关系不大”。陆老用管针时,病人偶尔还会反应比徒手进针更痛,也由此可见老师进针速度之快。有时进针前病人会紧张的闭眼,老师会嘱病人睁眼,然后在他睁眼的瞬间进针,此亦应是调神的具体应用方法之一。
    四.治疗
    1.重视温针
    用艾绒温针为陆氏针灸的特色,即进针后将艾绒用手搓于针柄上,可根据需要将艾绒搓成不同大小的枣核状,然后点燃,需保证在燃烧的过程中艾绒不会掉落,连火星飘落宜不可,因此需手指把握好用力的尺度与方向,松紧适度,艾炷才能形状紧凑,抓紧针柄。笔者认为,在搓艾绒的过程中,对针柄的旋转用力也增加了针感,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与艾条相比,此法更为温和,没有过热之患,同时多针烧艾的话,较艾条烟量更少。
    温针取艾火之温暖,对于阳虚、寒湿所致的疾病尤为适合,如阳虚痿症、产后风、风寒湿痹、虚寒泄泻等。不过,老师认为,温针不属灸法,无论寒热,温针均可应用,以增加针刺力度,故而补泻皆宜,因此也不必局限于虚症或寒症。但对于内热的便秘患者,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等有肝风上窜、肝阳上亢证候的患者来说,温针则不适合。另有治疗风寒痹而兼有高血压的患者,陆师认为可于痹证局部温针,此又为临床变通之法。
    2.前后并取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陆老多用前后配合的方法来治疗,也即先平躺取正面穴位,治疗后再俯卧取背面穴位。其中除了俞募配穴的理论指导外,也蕴含了《伤寒论》合方治疑难的思路。有时还需要同时用电针刺激前后腧穴,如有一例不孕症患者,就是先取背部穴位,起针时留两针,比如肾俞处两针,将针柄折弯,贴于皮肤,用电针的两根线各绑一针,然后将针柄连线一起用胶布固定于皮肤,再嘱病人翻身平躺,腹部针刺后将电针线的另两个接口接于腹部的两子宫穴,也即一侧的肾俞与子宫穴同接一根电针线。陆老临床发现,如此同时刺激前后穴位,对于腹腔内气血的不畅有更强的疏通效果。
    3.善用水针
    陆老认为,水针将药物作用与穴位刺激相结合,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均为陆老所常用,中药制剂有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西药制剂有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曲安奈德等,其中中药制剂、西药制剂之间可以混合,但中西药互相之间不可混合。对于急性、剧烈的疼痛,陆老多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注射液各0.5ml,合并1ml甲钴胺注射液,如腱鞘炎等常可一次治愈。对于慢性的顽固性疼痛,陆老喜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量混合共5ml左右,分两至三个痛点注射。临床还发现,这种中药三合一的注射方法对于肌肉萎缩亦有良好疗效,如面瘫患者如有阳白、太阳、颧髎等处的肌肉萎缩,用此三药混合多可令其肌肉重新丰满。
    水针时定位、深度、角度对于治疗效果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颈椎病、肩周炎、背部的筋膜炎、网球肘、腱鞘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足跟痛等痛证,陆老总是先认真的寻找压痛点,然后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压住痛点,再用右手持注射器于痛点旁开5mm左右快速进针,然后针尖指向痛点,缓缓深入,若发现针尖触到骨面,则稍微退出1-2mm,同时要用左手感觉针尖是否到达痛点,回抽无血后开始推注药液,此时左手可再感觉一下痛点处是否逐渐隆起,若是,则可松开左手,否则仍需调整针尖方向。陆老因长期应用此法,多可一次到位。注射治疗肌腱、韧带、筋膜等疾病时,有两个关键的要点,一是要扎至患者感觉最痛的部位,此时医者也会觉得针尖处有紧滞感,二是推注药水时会感觉压力较大,需要用力才可将药水推入,若是觉得针尖处松软,不费力气就可把药水注入,往往表明没有达到要求,疗效会大打折扣。
    陆老注射时也很注意不要引起疼痛,陆老总说:“病人得病已经很痛苦了,不该在治疗上再给病人带来疼痛”。所以,在临床上,陆老一般抽好药水后,都要把注射针头换成更细的4号针头,同时进皮速度很快,基本没有疼痛,又由于药液进入人体会带来酸胀或疼痛等不适的感觉,陆老推注药水及其缓慢,大约每一毫升要用一分钟至一分半钟,在这种肉眼不可见的速度之下,药液对局部的刺激会平缓许多,因此病人基本无不适感觉,就连三岁多的小患者在注射药水时都能安静配合,不乱哭闹。
    水针虽然看似简单,但临床应用还是有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于腕掌部或踝部、足部穴注时,进针往往比较疼痛,老师会令我们压住患者前臂或小腿部的神经,再行进针,疼痛可以大大减轻。又比如,由于一针筒药水往往注射两至三个穴位,而注射完后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所以拔针时要注意不能勾到干棉球,需等针离开皮肤之后再用棉球按压。有次我们先将棉球挨于针边等候,拔针后陆老举着注射器看了又看,我们才发现针尖挂着的液珠里还有一条小棉丝,令人颇为后怕。也正是因为陆老的胆大心细,这么多年来,陆老在睛明、承泣、球后等穴做穴位注射时极少出现“熊猫眼”等不良后果。
    五.医德
    陆老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待患者从无不耐烦之言,即使门诊繁忙,也是耐心的对待每位患者,令人油然而生信任之感。对于初诊的病人,更是仔细询问病情,认真交代注意事项,有些惧针的病患,老师则是轻言安抚,或说些玩笑,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为了照顾一些上班族的患者,陆老每次均于早上七点到达门诊,寒暑亦然,风雨无阻;半天时间的门诊也因为患者众多常要延至下午甚至晚上;因为忙于诊务,陆老经常中午忘了进餐,常常要到一两点在我们反复催促之下才会略微补充一点;老师以耄耋之年仍于临床如此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其精神实在令我等晚辈汗颜。作为老师,陆老对我们这些晚辈更是关怀备至,对于我们提出的疑问总是知无不言,毫不藏私;跟诊时,若我们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也不会断然否决,而是认真考虑其可能性;老师还时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有时还表示要向我们学习,常令笔者惭愧不已。古人云:大医精诚,陆李还老师为我们树立的就是一个精于医术、诚以待人的榜样,也为我们今后的道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指引了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华针灸    

GMT+8, 2025-1-11 16:57 , Processed in 0.1406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