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王宝华 本态针灸
摘要通过对文献考察及概念比较,并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守形”一词的内涵加以考证。通过对《内经》中“形”与“神”概念的对比,认为《灵枢·小针解》注释“守形”为“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的观点有待商榷。“守形”其义应是指医生难以运用望诊及脉诊法,充分、精确地了解患者病情,只能依照患者主诉进行局部治疗。 “守形”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作“粗守形,上守神”。这里,“守形”与“守神”相对,以表达“粗工”的诊治特点。对于守形的具体所指,《灵枢·小针解》篇给出了明确注释:“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对于《灵枢·小针解》的注释,后世医家中不乏认同者,如杨上善[1]认为守刺规矩之形,故粗;马莳[2]提出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亦有提出不同意见者,如张志聪[3]认为粗守形者,守皮脉肉筋骨之刺,其实只是在《灵枢·小针解》“守刺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形体”元素。张介宾[4]认为粗守形,粗工守形迹之见在也,是阐释“形”的内涵所指,即有形迹可见。而在现代注释中,“守形”又往往被赋予另外一层含义,即“局部治疗”,如郭霭春[5]认为粗工拘守形体,仅知在病位上针刺;而守形,是指其只能机械地拘守于形体,在病位上针刺[6]。
1“形”的含义
对“守形”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内经》对“形”的论述。经详细考察不难发现,《内经》之“形”,大体有如下几层含义:一为针之形。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素问·针解》“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二为病之形。《灵枢·九针十二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三为身之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气耳”;“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内经》所谓“身形”,并非整个身体,而是专治外在可见的形体部分,与内藏的脏腑、气血相对,如《灵枢·寿夭刚柔》云:“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四为刺法之形。《灵枢·五乱》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五为泛指形态。《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2“守形”的含义
单从“守形”来看,以上5种含义似无不可,但联系到全句“粗守形,上守神”发现,这里存在两对概念—粗与上,形与神。这里的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神相对,用以描述粗工的针刺诊疗特点。 >>>>2.1形与神的关系 对于形与神的区别,《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杨上善注曰:“形乎形者,言唯知病之形与形,不见其妙,故曰冥冥也……言粗无知,问病所以诊索经脉,何能知其病之在前……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王冰注曰:“言三部九候之中,卒然逢之,不可为之期准也。《离合真邪论》曰: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以上表达了一个“粗工”诊病过程中的所见、所为、所感。只见患者,不见其病;先问其病在何处,再通过三部九候脉诊法寻找疾病的踪迹;当病候之脉卒然而至,医者却毫无觉察,以致最终无法明了患者的病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文中讲到的望、脉、问3种诊法,仅知1法,则为下工。再结合黄帝的提问,当医者仅知问诊,而于色脉之诊皆不明时,即为世人眼中的粗工。上文所谓“目冥冥”,即于色无视;所谓“按之不得”,即于脉无知。如此则医者对病情的了解,仅限于问诊一途。 >>>>2.2“神”的含义 对神的认识,强调望诊,所谓“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其中“目明”“俱视独见”,均建立在望诊基础之上。而“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即描绘了望诊之后,心中对病情了然彻悟的状态。而整个过程中,因其“耳不闻”,故并不强调问诊的应用。再结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神”的描述,“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强调的仍然是“睹”字。
3小结
在对针灸概念术语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如守形、守神之类成对出现的概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单一概念的广泛、深入考证,是厘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必要准备。但对于特定语境下某概念的具体所指,则必须注重特定语境所赋予的特定含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论“粗守形”,即指粗工难以运用望诊及脉诊法,充分、精确地了解患者病情,只能依照患者主诉进行局部针刺治疗。 本文原载于《北京中医药》2013年9月第32卷第9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