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龙华针灸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脏健康不健康,答案都在一泡尿

[复制链接]

1022

主题

1022

帖子

361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35: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理论认为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通过望诊观察尿液的外观变化,可以了解肺、脾、肾、小肠等脏腑的功能和疾病的性质。


中医“诊尿”历史

从《黄帝内经》提出尿的形成,到《望诊遵经》确定了诊尿的说法,到东汉末年,诊尿的方法应用得到巨大发展。

其中论述比较多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他除了观察尿异常改变、尿量和通利与否,还增加了对尿颜色、次数的观察。

而后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则对诊尿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对诊尿的望法提纲,并提出了“诊溺”的说法。这是从记载上来看中医诊尿的历史。

另外,如今我们大家熟悉的糖尿病,在中医经典里也是有记载的,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对消渴病患者尿甜现象记载最早的医生是甄立言,甄立言所著的《古今录验方》虽然已佚,但其有关消渴病的论述要点可见于《外台秘要》。

王焘曾在《外台秘要》中转载甄立言所著《古今录验方》关于消渴病尿甜的论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也”,又指出每发即小便至甜。

《古今录验方》关于消渴病尿甜的论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有关消渴患者小便发甜的记载,使消渴病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最早发现消渴病患者具有尿甜的特点,在消渴病的诊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外台秘要方》列专卷18门论之,其中载文8家31条文献,列方82首,对唐中期以前有关消渴病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总结,且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还对调养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均一一详述。

这对如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中医望诊辨识疾病

从中医角度来分类,中医望诊将尿液外观分为几类:

尿色黄赤

望诊尿色发黄,临床见于热邪伤津,或阴虚火旺,或见于黄疸和肝炎,此症属于中医“热淋”范畴,是由于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调所致,之前也有很多观众说到了,尿变黄了说明是上火了,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个道理。

肉眼血尿

望诊尿色发红,因其轻重可见淡红、鲜红、夹血块等,此种属于中医“血淋”范畴,若尿中有血或尿时夹有血块,小腹疼痛甚巨者,属实证,是因湿热下注膀胱、热盛迫血妄行所致;若尿色淡红,疼痛不甚者,属虚证,是因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所致。

临床血尿主要见于热迫血溢、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瘀血阻滞、气不摄血等,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

尿色白浊

望诊尿色白而浑浊,或如米泔。临床尿白浊主要由于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职,清浊相混而成。

其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下焦湿热,影响膀胱气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致尿白浊,见于肾盂肾炎、尿道炎、肾结核等;

二是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热移膀胱,气化失行,清浊不分而小便白浊;

三是脾肾虚惫,脾虚气发,不得统摄、升清,或肾虚不藏精,精微下流,故小便白浊,表现为小便呈白色黏液状,在中医属于膏淋虚证范畴,以小便淋出如脂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肾虚不固,不能制约脂液而入膀胱随尿出,见于前列腺炎等。

尿多泡沫

望诊尿时尿中泡沫增多。临床尿中泡沫增多主要见于肾炎时由于尿中蛋白增多所致,从中医而言属于风象。

由此可见尿液外观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辅助辨别疾病的性质,为临床中医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龙华针灸    

GMT+8, 2024-11-20 20:24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