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在封建社会不受人重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医生敢于冒着生命危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救人于危难之中。
用激怒的方法治病是一种心理治疗法。最早用这种方法治病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生文挚。有一次,齐王生病,派人去宋国请来医生文挚治病。文挚来到齐王宫中,看了齐王的病,退出来对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过大王在病愈后一定要杀我。”太子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不使大王发怒,病治不好。使大王发怒,文挚必死。”太子拜了拜文挚,恳切地请求说:“如果把大王的病治好了,我和母亲一定以死来保护你,大王看在我们母子的面上不会加害于你的。请先生不必顾虑。”文挚思索片刻,定下决心说:“好!我愿意冒死的危险来为大王治病。”齐王三次请他,他都没有去,齐王已经生气了。第四次再约文挚,他一到,不脱鞋就上床,一脚踩着齐王的衣服,也不回答齐王的问话,并用言语激怒齐王,使齐王气得浑身颤抖,怒不可遏地从床上跳起来怒斥文挚。齐王的病果然就这样治好了。但齐王余怒未消,要杀死文挚。太子和王后跪在齐王面前苦苦哀求赦免文挚,齐王始终不听,结果还是用油鼎把文挚烹了。这则记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在运用心理疗法方面取得成绩。
古代名医华佗更是位使用心理疗法的高手。《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一个太守患重病很长时间了,经华佗诊断后,认为应采用心理治疗,使病人大怒才能治好他的病。于是他要了太守很多钱而不认真给他治疗,隔不多久,华佗更是不告而别,还写信骂太守。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杀华佗,没有追着,气得吐了许多黑血,而病倒慢慢好了。这段记述不仅体现了华佗的艺高胆大,同时说明了他的谋略高超。华佗在给太守治病前,早设计了脱身之计,才免于杀头之祸。
中医认为,人体有七种情感,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有“七情”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情”过度了,就是致病的因索。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使“情”运用得当,又是治病的手段。《黄帝内经》记载说,怒既能“伤肝”又可以“胜思”,即克服忧伤过度。以现代眼光看,用激怒治病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因为在脑中主管情绪的下丘脑和边缘叶当中存在着广泛的调节对立情绪的区域和机能。通过对立情绪的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方面如有所突破,必将为现代的心理疗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选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赵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