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解敏3月23日报道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颁奖。在今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社会需求一直以来都是获奖项目的关注重点,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技术研究为治愈疑难杂症做出了突破贡献,以科技创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准的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在此次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医疗卫生领域就占了11项。 复杂亲缘关系鉴定关键技术 认定裴多菲遗骨 项目名称:《复杂亲缘关系鉴定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
获奖人: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李成涛等
2014年9月,位于上海的司法部司鉴所迎来了一份来自东欧的申请,申请者是匈牙利裴多菲委员会。申请要求为一段经人类学考证的裴多菲遗骨做进一步的生物学上的鉴定,即从DNA方面验证遗骨是否为裴多菲本人。而委员会提供给司鉴所做鉴定的检材,仅是一块1989年在西伯利亚挖掘出土的疑似裴多菲的腿骨和两份裴多菲后代血样,鉴定难度非常大。 就陈年骨骼提取DNA难的问题,李成涛和法医物证室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比较和分析了现有各种骨骼DNA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经验,制定了多套方案。最后攻关小组采用了经过改良的骨骼裂解前处理方法结合硅珠法成功地在腿骨检材中提取到了基因组DNA。同时又在裴多菲后代的血样,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到了DNA。 最终鉴定结果显示,遗骨与送检血样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虽然这一结果不能理解为遗骨就一定是裴多菲本人,但对裴多菲委员会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惊喜”,因为鉴定结果没有直接排除掉遗骨与血样之间的亲缘关系。 这次鉴定所采用的技术就是获得2017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复杂亲缘关系鉴定关键技术。这一技术关注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的难题,率先提出双亲皆无全同胞鉴定和祖孙鉴定新理论,成功研制新标准;成功建立腐烂降解检材法医DNA检验新技术,显著提高犯罪现场生物检材检验成功率;首次揭示成年健康同卵双生子间甲基化谱变化规律和线粒体深度测序差异,解决同卵双生子个体甄别技术难题。 除了裴多菲遗骨的案例外,该项目成果在疑难案件中应用了近2000起,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
肺癌早期筛查是基石,规范诊治是关键 项目名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获奖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等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吸烟患者也不在少数,尤以女性占绝大多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领衔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项目,针对我国肺癌高发现象,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实施,筛查出了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对这部分人群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减少疾病后期的医疗支出。 同时,早期肺癌患者优化术前诊断策略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能有效降低诊疗费用近2000元/人,减少住院时间1.5日/人。全国范围内,每年可节约医疗支出超2000万元,起到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陈海泉常说,“肺癌要想提高治疗效果,早期筛查是基石,规范诊治是关键,它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双腿‘健全’,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长。” 肿瘤手术进入无创时代 让病人受伤害更小 获奖项目名称:《影像引导肿瘤无创诊治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获奖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悍等 由于发病率高,子宫肌瘤一直是困扰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小切口微创手术或腔镜治疗在尽力减小患者子宫创口的同时,却不可避免的留下切口瘢痕。患者未来受孕时可能存在发生切口妊娠的风险,甚至存在切口妊娠破裂出血,危机孕妇生命的风险。 影像引导超声聚焦治疗术的“无创”能力,则让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成为现实。由于利用超声聚焦在肿瘤局部产生65-85度的高温,让肿瘤在1-3秒内被“烧死”,残余组织由人体吸收,无需再到子宫上再做任何的切口。 这一获奖项目综合运用功能影像学技术,开发并应用了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MRI-pHIFU)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成果,实现了可视化的肿瘤无创精准消融,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手术设备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将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从71%提高到95%,将确诊肿瘤病例的分期准确率由86%提升至97%。目前主要治疗范围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及疼痛性骨肿瘤,疼痛缓解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线希望 项目名称:阿尔茨海默病靶标新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早期干预策略 获奖人:上海交通大学陈红专等 人类疾病研究史上有众多未被征服的领域,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又称“AD”,俗称“老年痴呆症”)可谓最难攻克。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数将达到3000万,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按照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5%痴呆患病率估算,上海户籍老年痴呆患者超过15万。 上海交通大学陈红专领衔的这一项目,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病靶标新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早期干预策略。并通过建设国际接轨的高质量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试验平台,推动我国AD新药从仿制向创制跨越。此外还建立了起了套多维度早期识别/多模式早期干预方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识别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式。
针灸镇痛效果与西药作用相当 项目名称:《灸法作用的免疫机制与临床特色技术应用》 获奖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吴焕淦等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有关疼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疼痛的临床治疗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吴焕淦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灸法作用的免疫机制与临床特色技术应用》,率先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引入到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中医灸法研究平台,创建了5项中医针灸特色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研究证实在缓解疼痛方面,针灸取得了与西药西乐葆(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的镇痛药物)相当的镇痛作用,在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方面实现了83.5%的有效率,超过了西乐葆。研究成果“一种新型的安慰灸装置”被美国、韩国等多国专家引用并推荐。
补肾填精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项目名称:“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性防治规律和推广应用 获奖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领衔的这一项目,通过大样本“证病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骨质疏松症、肾性骨病、骨关节炎、脊髓型颈椎病、地中海贫血、骨髓抑制综合征、老年性痴呆等),证明了12576例退变、衰老和遗传性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从而创新性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 同时证明,“肾精”变化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干细胞及微环境生物学功能变化呈线性相关。说明该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不断加速衰老,导致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该项目还建立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临床规范化方案,治疗3544例“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总有效率为 85.6%,且明显改善患者“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从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创立了中医药综合防治“慢性病”的新模式,提高了该类疾病的防治水平。 (来源:东方网) (作者:解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