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打破中风“后遗症”束缚,独特康复疗法,可以把中风后遗症治好。
西方医学认为:“经中风恢复期(6个月)治疗,症状、体征不见恢复,即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的特征是病情稳定,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医疗方法主要为功能锻炼和必要的护理。”为什么有中风后遗症诊断呢?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西方没有确切有效治疗药物,功能锻炼效果不显著,所以解释为这些症状消退缓慢,甚至终生不能消退。后遗症的诊断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束缚着病人治疗的信心和毅力。使病人中风残疾愈来愈重。
但是“后遗症”概念不会永远束缚着人们,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脑组织在结构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即代偿功能。主要表现在:
1、脑对于其支配的器官有双侧支配的形态学基础,多数神经功能由双侧脑半球共同承担完成。例如脑额叶即是这样,一侧额叶损伤后,健侧额叶可担负起病侧功能。
2、神经轴突发芽,神经轴突在一定条件下“发芽”,向受累区生长,长到原来已丧失功能的区域,新芽能建立起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使受累区功能恢复。
3、神经细胞功能转移:不同区域的脑功能系统,都是由不同结构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有相当数量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某处脑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正常不承担某种功能的脑细胞承担起这种功能。如正常右手工作为主(右利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右半球不承担语言功能,左半球受损后通过有效积极治疗和锻炼,可使右半球完成语言功能。
4、代偿功能开通或脱抑制,是指主要通路受损伤后在一定条件下,正常机体休眠状态下的一些通路,取代已被破坏的通路功能,使已丧失的脑功能重现。
既然脑组织有这么多代偿功能,为什么大部分中风患者仍留有残疾?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治疗尚不能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
如何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需先了解中风偏瘫恢复过程。瑞典专家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弛缓期:发病后数日至2周,患肢肌肉呈驰缓状态,肌张力与腱反射均降低,无随意运动。
2、联合反应期:发病2周后,肢体近端可有少数随意运动,可出现轻度痉挛,肌张力高或腱反射亢进或出现联合反应,即患肢尚无随意运动,由腱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称为联合反应。
3、共同运动:由部分随意运动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称共同运动。偏瘫上肢呈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痉挛达高峰,此时病人呈现“挎篮样”动作,下肢僵硬如柱,步行时呈特有的“画圈”步态。
4、出现脱离运动活动,近端大关节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5、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
6、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
偏瘫后遗症患者患肢主要停留在第三阶段,呈现上肢呈屈肌运动模式,下肢呈伸肌运动模式、肌痉挛达高峰。过高肌痉挛是偏瘫患者不能向恢复过程前进的主要矛盾,如何使肌痉挛缓解是解决后遗症的关键。肌痉挛是如何产生的?它主要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伤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结果,肌痉挛就是低级中枢原始反射活动。所以病症在肢体,病根在脑,健全高级神经中枢正常功能,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肌痉挛也就得以缓解。如何使损伤的脑功能恢复,对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主要是动员脑的代偿机制。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西药,主要靠训练或锻炼,其效果是低的,则认为后遗症期患者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事实上是在这个时期医学对这些残疾无能为力。但是医学是不断进展的,过去很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逐渐得以解决。
实践证明,只要克服“后遗症”是不治之症的悲观情绪,有信心的、积极的坚持治疗,残疾一定会逐渐治好,重返社会过自由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