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7 转化 韩院士的学生王晓民教授在文中高度评价,韩院士是转化医学的典范。转化医学是一个近年来常用的医学名词,作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就投身于科研的老一辈科学家,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必然是事出有因。针灸是一门从古代医学临床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学科。针刺麻醉等现代针灸技术是中国医生半个世纪来在临床实践中的发展和创新。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解释其中的机制和奥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也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等下达的任务和期望。难能可贵的是,在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韩院士能够再回到临床实践,用已知的基础研究成果,针对当前临床疾病谱,用针灸疗法来解决临床遇到的新问题。这种“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基础 研究-临床转化”的循环研究模式是中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无疑会把针灸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如前所述,韩院士的转化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爱心的前题下。所研究问题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最初回答的临床问题是,针灸为什么有镇痛效果?在经过反复研究证实电刺激的高频和低 频可以诱导不同的神经因子后,制作出特殊的“韩氏 电针仪”,把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为临床针灸医生提供方便的治疗工具。同样,韩院士还把他的韩氏电针仪应用到很多治疗领域,包括针药复合麻醉、戒毒、抑郁症、自闭症、助孕等等。这些看似非常自然的“转化”,在针灸基础研究领域的同行中能做到的 人不并不多,这也是韩院士成为一名公认的成功科 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贡献:韩济生院士及团队的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是脑内单胺类神 经介质,开启了针灸镇痛原理的中枢神经化学反应 研究(1974 年) 首 先 发 现 高 频 电 针 使 脊 髓 释 放 强 啡 肽 镇 痛 (1982 年) 首先发现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释放阿片肽的频率特异性:2 Hz 低频电针释放 脑 啡 肽 和 内 啡 肽 ,100 Hz 高 频 电 针 释 放 强 啡 肽 (1982 年—1995 年) 首先发现中枢胆囊收缩素是出现针刺镇痛耐 受 及 针 刺 镇 痛 效 果 不 佳 这 两 种 情 况 的 关 键 因 子 (1983 年—1995 年) 探索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针药复合麻醉、 阿片类物质成瘾、中枢性肌痉挛、抑郁症、孤独症、辅 助生育等情况下的临床应用(1993 年-至今) 遗憾:如同韩院士自己在书中提到的几处遗憾, 我在读过这 53 个故事后也有一些遗憾的“假设”。比如,如果韩院士当年有条件的话,或思想再开放一 点的话,不是没有可能用针灸这个“工具”首先发现 脑啡肽的,那会是诺奖级的成果。(注:韩院士自己的 回 答 是 :“ 不 可 能 ,或 可 能 性 极 小 ,原 因 是 缺 乏 思 路。”)。如果韩院士的“电刺激”研究再广泛一些(比 如,扩大到迷走神经电刺激),如果转化医学再早一 点用于临床,可能会让中国针灸界在当今前沿医学 领域中多占几个“山头”。如果韩院士能把自己的基 础研究成果转化为“针灸理论”,同传统针灸界的交 流更密切些,可能会对当今的针灸理论、临床指南及 针灸现代化产生更大的影响。 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推动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 韩济生院士,如何从一名中国的普通南方少年成为 一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可能有许多个人及环境因 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专注、诚信、交流、幸运、 团队、爱心及转化等品质和因素对成功最为重要。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 题的人,是韩院士本人,而他的答案可能就在这 53个 故事中。
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