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法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据统计,在古文献中,刺血法是这类病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这与本病病因属风热上扰或热毒蕴结有关,刺血具有驱风、清热、泻毒的作用,常能取得较迅速的疗效,故为古人所赏用。同时也用于诸如青盲、雀目等其他眼病。
1、刺血部位:主要选择目周部、头面部及四肢部的穴区,以目周部用得最多。如睛明穴,“眼目红肿实难熬,……睛明弹按出毒血”《琼瑶神书·卷二》,另如攒竹、太阳、丝竹空等也多有载述。头面部,常用的除鼻部的经外穴内迎香、素髎外,尚有百会、前顶、上星、神庭等穴;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载:“赤眼,挑耳后红筋”。是应用耳穴刺血治眼病的最早记载,且此一直沿用至今。应用四肢穴刺血治眼病的也有记载,如《子午流注针经》指出,液门穴“目赤齿血出不定,三棱针刺即时灵”。但有关文献不多,且有的只笼统提及手或经脉名称,未涉及具体穴位。
2、刺血器械
(1)三棱针:用得最多。不仅用于清热解毒,如《针方六集》载,攒竹穴“宜三棱针出血三次,泻去火气,则眼复明”;还用于却除湿热,如:“治目眶岁久赤烂,俗呼为赤瞎是也,当以三棱针刺眶外,以泻除湿热。”《兰室秘藏·巻三》。具体针具,在眼周头面部穴区针刺,为防意外,古人还多主张用细三棱针,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眰三》:“攒竹……眼中赤痛及睑目闰动……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
(2)草茎:主要用在位于体表组织较薄的粘膜处的穴区刺血,治疗眼病时,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位于鼻粘膜上的内迎香穴。如《儒门事亲》中载述:“两目暴赤,发痛不止……以草茎鼻中出血最妙。”所说的鼻中,即指内迎香,《针方六集》说得更为明确:“内迎香二穴,在鼻孔内,用芦叶做一芦管,搐动出血,治眼红肿。”刺血工具,除上述外,古人尚用秆草、芦叶、竹叶、箬叶、葱心等,此类器材,柔而不刚,尖而不利,既可达到刺血目的,又不会伤及更多的组织。
(3)金非针:又称铍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针灸大成·卷四》:“金非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古人也用其作为刺血的工具。记载较多的是《儒门事亲》:“至于(目)暴赤肿痛, 皆宜以金非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尚有作者亲身体会:“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金非针刺四五十刺。、”
(4)毫针:用毫针刺血,虽不多,也有记载。如《类经图翼》(卷七手少阳):“丝竹空……一传主眼赤痛,针一分出血。”特别是《针方六集》:“丝竹空……眼疼目赤肿,沿皮向前一寸五分,透瞳子髎穴,宜弹针出血。”应用毫针透穴刺血,值得我们研究。
3、刺血方法
(1)刺法:最常用的为弹刺法,亦即快速点刺,用草茎、三棱针均可实施,如《儒门事亲眰十一》:“凡两目暴赤痛者,肿不止,睛胀胬肉,结成翳膜,速宜用秆草,左右鼻窍内弹之,出血立愈。”为了达到满意的出血量,古人还总结了不少经验,如采用暴露血管法:《奇效良方》载:“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宜用三棱针出血,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於紫脉上刺见血,立愈。”以及压迫出血法《循经考穴编》(督脉):“素髎……主眼丹,法须以手从印堂按下至鼻尖数次,出血即愈。” 通过按捋之法,促使血液聚于鼻尖。
其次是挑刺法,如《世医得效方》:“赤眼,挑耳后红筋,针攒竹穴即安。” 一般用于血管较细的部位。其三为散刺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穴位进行刺血,多用金非针,亦可用三棱针。如《儒门事亲眰S》:“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金非针刺四五十刺。”
在运用刺血法时,还提及其他的一些辅助之法,如治疗雀目不能夜视,在神庭、上星、前顶、百会穴刺血,再“以盐涂之,立愈”(《医学纲目·巻十三》)。可惜类似记载不多。
(2)血量:关于眼病刺血的出血量,古代文献记载不多。一种以出血的顔色变化作为依据在,如《内经》强调“血变而止。”《灵枢经欰狂》;一种则以“升”来计数, “反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 《儒门事亲眰S》。《儒门事亲眰豓》还记录了一个病例:“昔一士人赵仲温,赴试暴病,两目赤肿,睛翳不能识路,大痛不任,欲自寻死……忽钩窗脱钩,其下正中仲温额上,发际裂长三口寸,紫血流数升,血止自快,能通路而归,来日能辨屋脊,次见瓦沟,不数日复故,此不药不针,误出血而愈矣,夫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而张子和本人也是强调出血量多的医家。但至少表明,古代医家刺血量,较之现代临床明显为多,值得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