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来了,我们的健康梦还在路上!
身体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是为“健康”。
不用喘着口罩和净化器过滤的空气、盯着AQI跑步、喝着论瓶卖的水、吃着进口的大米和奶粉;
不用苦恼于生育的前提是国家批准、年逾花甲还奋斗在工作岗位、老来之养未知所依;
不用生了病就如大祸临头,苦挨着漫长的流程才能见到医生,却在与医生互动中,既依赖又猜疑,五味杂陈。
健康,岂止是身体的事。
2015年,我们从未停止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战斗。
2016年,愿我们都有健康的权利和自由。
网易健康年终策划
《我的健康梦》系列
第五期:我们的医生梦
[url=]真心英雄 华语群星 - 真心英雄 [/url] 用我们的歌 换你真心笑容
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2015年,“医患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从羊年初三的“医生被逼喝尿”到6月连发的暴力伤医案,件件触目惊心,即使最终盼来“医闹”入刑,但是法律底线是否真的能够挽回医生的尊严?
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群体,原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却不断被推到舆论高点被审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高声拷问的人们,你们又是否考虑过他们的真实感受?感受过他们的无奈和痛楚?
网易健康年度特别奉献“医生梦”,让我们一起听听医生的心声,
也许,你最终会发现,“白衣天使”的殊荣背后,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
……
杰出青年医生章蓉娅:平衡医生、妈妈、自我三重身份
章蓉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
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转系临床医学的她,从基层踏实做起,几年来工作投入、认真,还在最美的年纪做了一位好妈妈,她是如何做好平衡的?
在医院:分秒必争救患者
晚上十一点,又是一个不眠夜,刚下手术台,
患者宫外孕破裂大出血,腹腔积血2000多ml,相当于全身一半的血,
幸亏处理及时,从患者踏进医院到进抢救室,完成全部术前检查和准备,直到手术结束,才1个多小时,我和同事们争分夺秒,终于把她救了回来。如果差一点点,可能人就没了!
总算松了口气,好有成就感!低头一看自己,裤子衣服全是血……
这是我工作中普通的一天,但是对于患者而言绝不普通。
从死亡的边缘抢回鲜活的生命,从病痛下挽救来备受折磨的患者,这是我应做的事,也是我的骄傲。
回到家:全心全意做妈妈
下班回到家,我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
全心全意守护我的女儿成长,善待家人是我的另一面。
我的女儿很懂事,但平日工作太忙,总感觉陪伴她的时间不够,有点小遗憾。
有一天孩子发烧,我却必须去医院,临走前我亲亲她,对她说,妈妈要去工作给一个阿姨做手术,她肚子里的小宝宝没有长在应该待的地方,有生命危险,所以我必须去帮助她,你要乖乖在家,听爸爸的话。
宝贝满脸的委屈,撇撇嘴,但是还是坚定的说,妈妈你走吧,赶紧去帮助阿姨和小宝宝吧。
我想女儿可能不理解那些复杂的病理病情,但是她知道别人需要妈妈的帮助,就会支持妈妈。
独处时:多充电才能厚积薄发
当我处理好工作,也陪伴好家人了,也需要点时间和空间来做回我自己。
上周我重回了母校清华大学,去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荷塘上滑冰,
想起那个曾经因“医生梦”热血转系的勇敢女孩,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
如今我多了“大夫”、“妈妈”这样的身份,但是并不想因此失去自我。
每当有点闲余时间,我就锻炼身体、读书,捯饬自己,给自己充电。
我在尝试,努力平衡事业、家庭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想厚此薄彼,它们像是三条桌腿,稳稳地支撑一个桌面。
曾几何时,媒体塑造了很多伟岸的医生“典型”,有些人舍弃了家庭、孩子和个人健康,我觉得这样的“典型”很伟大,但却不可复制,也难以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来说,尝试做好“三角平衡”,从自我到家庭都做好了,工作更能稳扎稳打。工作踏实了,其他方面我也感觉更心安。
知名专家东大夫:期盼医患和谐
东大夫,科普达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专家张晓东。
几十年来她救治超过十多万名患者,科普几十万字,惠及千万人,她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大夫。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母亲。
特别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
我们科室的医生差不多都这样,还经常通宵值班,工作强度特别大,
小医生尤为辛苦,正常工作外,他们还要写论文、做科研,家里孩子小、生活负担重。
病房里我们做的是救人命的工作,争分夺秒的,常年神经都是紧绷着的。
收入低:学医“不划算”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培养孩子方面恐怕都会算笔“经济账”,
比如我的儿子今年二十五岁,金融学研究生毕业,已经找到一份很体面、薪水不错的工作,
而如果选择医学专业,即使很努力,一天不耽误到博士毕业的时候也二十八九了,
工作后还得先从基层干起,收入也不高,可能六七年以后才有起色。
作为普通家庭,怎么选择?高投入没有好的回报谁还会选择这样的工作?
残酷的现实,让很多有医学天分的人才流失了。
而国外医生培养费用也高,但工作后收入可观,生活体面,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愿意做医生,也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做医生。
真闹心:医闹频繁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已经闻名世界,臭名昭著!“闹心”,影响工作心情。
我的患者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但当我遇到不尊重人的家属时都不愿意接诊,
如果连基本的信任和尊重都没有,医患无法合作,也一定会有矛盾。
缓解医患矛盾,除了要求医生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外,提高医生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压力,
给医生的工作更多的尊重,医生才能更专心更投入的工作。
我,一个做医生几十年的老大夫,唯一的梦想就是看到“医患和谐、医有医道、患有患规”。
“妇女之友”龚晓明:我不安于现状,我要改变医疗!
龚晓明,医学博士,中国妇产科自由执业第一人,风信子妇儿私家医生创始人。
他算是一位“异类”,一手互联网,一手做专业,还腾出空间写科普、创业、做公益。
“逃出”体制:损失了“职称”不后悔
2013年,我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院长的支持下,“光明正大”的开始多点执业。
这几年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我的职称晋升,变得悬而未决,
但是我并不后悔,对体制也并不留恋,
我想“职称”不是衡量医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老百姓选择医生的唯一参考依据。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多点执业”这条道路的,然后逼着公立医院去改变。
只要我们为老百姓做有价值的医疗,就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重重困难将被一一克服,
这个改革的大趋势,势不可挡。
坚持“病人利益第一”:剔除418个子宫肌瘤让她当上母亲
选择做医生的那一天,我就明白这意味着终身要把病人利益放第一。
这个选择和我性格有关,我不喜欢麻烦别人,
而我觉得当医生不需要麻烦别人,反而只需要一心一意帮别人解决问题就好。
记得曾经有位子宫肌瘤患者很想做母亲,于是我给她做了剔除手术,手术难度很大,成功剔除了418个子宫肌瘤,保留了子宫,2年后她顺利当上了妈妈。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但是无论怎么进步,“互联网+医疗”怎么热,背后依然都是“医生和患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把病人利益放第一”是我始终坚持的,不可动摇的,所以在做好分内事之外,为帮助到更多人,我常年做科普,曾第一个发声说“宫颈糜烂不是病”而引发热议,那条微博被转发超过3万次。
实际上,诸如“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很多妇科病都被误解,伤害了女性健康,我一直尽我所能最大限度保护大家。
更好的未来:患者真正受益
现在挂号费都是“拍脑袋定”的,五环内停车费都十几块了,挂号费才五块,
十年没变过,明显偏离了市场应该有的价格。
我想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会是一种很好的突破,让医生在市场里面找回到他应该有的价值。
我期待未来的改变:一方面,让医生们不再为收入操心,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
另外一方面,让公立医院回归其公益性,有了市场价格可以参考的医疗服务,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价格也将会趋向于合理。
现在医疗体系出了毛病,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环节,扭曲了关系,我想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点改变,我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的医生梦是:“回归医疗本质,平衡医疗的市场和公益两重属性。”
“享受孤独”的胡大一:打好全民健康保卫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专家、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5年10月在列车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悄然离去的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农村、西部、基层、高原情:曾自己试服敌百虫测驱蛔虫剂量
我学医、从医的第一个12年在西部农村、高原度过,
我走过西藏阿里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河北的宽城、兴隆和北京密云的所有人民公社,边学习边行医,我亲身经历最艰苦的年代,亲眼目睹医疗资源最匮乏的状态。
缺医少药使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我和大队赤脚医生们一起互相在自己身上学练针灸,我们上山采集中草药,练就得能识别上百种草药。
一根针,一把草,在生产大队办土药房,自制丸散膏丹,救治老百姓。
当时农村山区急症常见胆道蛔虫,但是农村没有驱虫药,于是我们只好在自己身上试服有机磷敌百虫,试验驱肠道蛔虫症的安全有效剂量。
抢救胆道蛔虫,DDV(敌敌畏)有机磷中毒,哮喘持续状态,中毒性痢疾,休克型肺炎,消化道出血……对付这些疾病,我们什么都干,洗胃、打静脉点滴,下三腔管,啥都要亲自动手。
也都是没有法子的法子。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口猪白养”,一场大病,对农民家庭是灾难性的。
回城后,我又在北京低压电器厂、友谊时装厂、白石桥皮鞋厂和北京重型机械厂和被清河毛纺厂做了多年的高血压防治。我深深理解最贫困最基层最普通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什么。
这就是伴随我一生的基层、农村、西部和高原的情结。
怒斥“过度医疗”:价值观“病”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经导管的频消融技术,也到朝阳医院办“黄埔军校”,把这项技术,以及冠状动脉介入和搭桥技术向全国大力广泛推广。
如今对支架技术的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甚至滥用,把技术当成创收的“摇钱树”,这是价值观“病”了,和我们救死扶伤的初衷渐行渐远。
抨击这些行业内的问题,会伤害一些人的感情和利益,有同行和朋友问过我,你这样做会不会感到孤独,我明确的回答:我享受这种孤独。
终身奋斗的事业:实现健康梦
当我看到技术越来越先进,医院规模越来越大,毛收入快速上升,医院办的如同超市和春运期间的火车站。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候诊几小时,看病三分钟。
可患心肌梗死病例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发病区域向农村转移,出现这种现象难道这是我们办医院、当医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吗?
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就像是只卖汽车(支架),不办4S店(预防和安全),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我们要一方面大办健康服务业,主动为公众和患者提供健康防病和病后康复的健康与慢病管理服务的4S店,通过这种主动服务培养一个一个患者和家庭学会自我管理自身健康与慢病。做好“有效主动”、“群防群治”二者的有效互动,中国人的“健康梦”才能最终实现。
目前二者互动的平台就是一部人人都有的手机,穿戴设备、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我想这些都能一步一步实现。
慢病防控的根本出路:人民战争
慢病防控必须打一个群防群治的人民战争,发动公众和广大患者参与,做好三落实:自我管理健康与慢病的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实效。
自己的健康自己要负责,预防意识要强化,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担责任,不落实行动,得了病,没人替你受罪。
这些是我有生之年坚守要做的事。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和扶民营。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结语:归根到底,医生只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有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但是,每一个从业者也都是鲜活的人,穿上白大褂是“天使”,脱下白衣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信念和梦想,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体面的生活。
2016年,愿每个医生的梦想都离实现更近一步,更近一点点。
2016年他们的医生梦
@栾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
让医生们都健康。
@邓昂(中日医院医学部主管药师)
兜别再比脸干净了,腰别再比屁股宽了!
@刘燕玲(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希望同事之间多一份包容,医患之间多一分信任,我们要把满满的幸福向下一年传递。
@余剑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教授)
新的一年希望家人能够健康快乐,医患之间多些信任!
@内分泌张真人(内分泌科医生,科普达人张征)
做好本职临床工作,写出更多更优质的医学科普文章。
@甫寸(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科普达人李博)
我的健康梦就是我的小说体科普书出版,传递健康理念。
@医林演艺(天坛医院普外科林艺)
病人健康出院,科普深入人心,科研突破顽疾,薪酬不再压低。
@卫燕(北大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主任)
继续帮助他人,不断完善自己。
@营养师顾中一(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科普达人)
1.顺利结婚,能休婚假 2.顺利发表论文 3.把之前一直欠缺的儿科营养知识补起来
@付虹(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科普达人)
书写科普文章惠及更多爱美女性,走出误区,勇敢正确的爱自己吧!
@乔岩(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希望医患之间多些相互理解!希望不再有战友同道倒下!医患的关系变得和谐!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查看)
策划团队:
勾俊杰 李晋 胡婧慧 耿媛媛 陈效龙 耿乙文 王坤
视觉设计:
郎淳
技术支持:
宋益俭 修斯腾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精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