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规培,它带来的众多“尴尬”! 来源:2016-11-02 周祥 [url=]金路捷微医学[/url]
[size=1em]小捷播报 [size=1em]随波逐流地我也开始涌入了规培大军,成为一名规培医生。
我是16年“住院医生规培”大军中的一员,9月份刚刚进入规范性培训。首先请允许我吐槽一下规培对我个人的影响: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6、7月份毕业的时候,专硕同学忙着申请各种年限减免,有的甚至拉横幅游行,科硕只能默默地观望,无力挣扎。研究生毕业的我,和本科生一样需要规培三年,这是我的“尴尬”之一。都说12级-14级的研究生是被规培政策“坑”的一代,科研型硕士不但被坑,还是被“遗忘”的一代。
16年我刚刚研究生毕业,能在普通城市的中心医院上班已经是很好的归宿。然而,我的专业是肿瘤放疗,和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感染科等众多科室,即使是三甲医院很多也没有规培点,我们只能被迫选择规培大外科或者大内科,有些或者直接送到上级医院规培。带来的结果是,整整三年在外面科室轮转,有的直接被送到外院,混得毫无归属感,更别提待遇。这是我的的“尴尬”这二。 很多同学都吐槽,研究生毕业又三年,还不如考个博士。除了我个人的两大尴尬,规培赤裸裸地“坑了”一把“科研型硕士”这个专业,以及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导师。 科研型硕士的“尴尬”身份
15级以后新入学的研究生,国家规定专业性硕士都必须进行33个月的规范性培训。这个政策看似很无敌完美,3年读书,不但捞了一个研究生文凭,还同时拥有规培证。所以本科毕业生基本选择报考专业型硕士,即使它的学费1-2万一年,学费廉价的科研型硕士报考无人问津。 然而蛋糕终究只有那么大,专业型硕士的竞争激励堪比过独木桥的高考,有一半的人将要调剂成科研型硕士。我了解到很多非常优秀,招科硕的导师,第一志愿门可罗雀,调剂的时候却门庭若市,因为最终被刷的学生,只能委曲求全调剂科硕,先保证有书可读。
读过研究生的都知道,其实科硕与专硕培养模式没有太多区别,甚至要求更高,不但参与临床培训,还要发更高级别的核心杂志才能顺利毕业,然而因为没有“规培证”的支撑,它的身份变得一文不值。
规培,你欠所有科研型硕士一个拥抱! 研究生导师的“尴尬”抉择
我之前读研学习的医院,是一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带研究生的导师有30来位,医院每年要招将近40位的研究生,专硕将近30个。但是,专科医院没有规培资格,招的研究生基本都送到学校其他附属综合医院进行规培。毫不客气的说,医院和导师招的研究生,花钱送学生出去帮别人干活,真是为别人做嫁衣。
说到这里,我先说一个真实搞笑的例子。有一位15级的专硕师弟,他们已经有了规培政策,一上学没有任何教学课程就下临床轮转。教师节见面,来医院一年多了,导师都记不住他的名字。为何?因为导师根本见不到他。
最终所有的导师“尴尬”了,科研型导师招不到学生,因为没有学生愿意读;专业型导师不想招学生,因为招了也还是没有学生帮自己干活。
规培,你欠所有的研究生导师一个拥抱!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规培:每天16小时工作制值得自豪吗?》,作者把规培生三年,比作“医疗行业的寒冬”,源于医院对规培生的冷漠之情和补助待遇。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规培待遇问题才是真正最大的“尴尬”!提及待遇说的都是泪,本科生毕业的规培生更是雪上加霜。
面多如此多的“尴尬”,规培政策在全国还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