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卒中类型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急性脑小血管病比例较高,脑出血患者占卒中的比例可达24%,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或腔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占比高于发达国家(> 30% vs 20%),脑梗死患者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心源性脑梗死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占比(10%)较低,但这可能是由于房颤诊断不足所致。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脑卒中循证诊疗指南的推广应用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脑卒中的死亡率在最近20年来并没有明显的上升,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结局。不过,脑卒中的发病率依然不断攀升,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卒中负担还将继续上升。
在城乡之间,近10年来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率呈平稳趋势,而农村患病率显著上升,并在2013年达到城市水平,同期脑卒中病死率农村持续高于城市。
不同地区之间,东北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以及西南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不同疾病之间,中国卒中患病率仍高于心血管疾病,但卒中相关的医疗资源可及性及质量指数(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 Index, HAQ)却在32个可防治疾病中居倒数第2位。
面对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还是按兵不动?不,我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3坐以待毙?从预防到护理全面发力!在NEJM的统计报告发表[1],中国被“点名批评”之后,最近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文章在BMJ发表[7],阐述了中国在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改善卒中护理上的努力。
文章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是脑卒中发病、患病和死亡增加最重要的原因,但卒中预防和护理的改善已经初显成效。
在过去的100年来,控制风险因素和持续投资公共卫生项目的措施已经成功使美国的卒中风险下降。而在中国也有一系列的预防中风的公共教育和初级预防措施。
研究显示,2002-2012年中国高血压的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提高了16.3%、16.4%和 7.7%;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分别提高了36.1%、33.4%和30.6%;1996-2012年,烟草使用下降了7.2%。而这三项也正位居中国卒中五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之中。
BMJ的文章[7]指出,改进卒中的预防质量似乎是降低中风负担的成本-效益较高的方法,而在中国卒中综述[4]也同意这一看法,希望能为卒中提供更多的科研投入、获得全社会的重视,为民众普及卒中科学知识,并为各个不同地区开出了预防卒中的“处方”:
中国东北地区:采取更多如公共教育、筛查和监测在内的各种行动来控制高血压、吸烟和大量饮酒,促进低钠饮食和更多水果蔬菜的饮食;
中国北方地区:在控制高血压的公共教育方面采取更多的行动,以广告监管和膳食指南促进低钠饮食和更多水果蔬菜的饮食;
中国中部地区:采取公共教育、广告监管、税收政策等行动来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在探索这一地区脑出血高发的机制上投入更多的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改善卒中护理的可及性和质量,在控制高血压和空气污染上采取更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