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眩晕同头痛之间有联系,但是未特别强调眩晕和偏头痛之间的关系。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描述眩晕是一种头的疾病,可以合并其它一些症状,例如发热、跳动的头疼,少尿。希波克拉底还特别提到头疼的病人伴有眩晕,可以让人发疯。现代的研究也证实,9%偏头痛患者难以忍受疾病的痛苦,想要自杀。阿莱泰乌斯认为眩晕既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慢性疾病,也可以作为诸如头痛、偏头痛的一种症状,而某些忧郁症、癫痫、躁狂的病人也可发展出现眩晕。西方的古代医学家较好地总结了眩晕、头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皇帝内经》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对于眩晕、头痛分别从各自的病因、治疗加以阐述。例如,《皇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皇帝内经.灵枢》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古代名医华佗对于曹操的头痛谓之欲望过多,思虑过盛。……此近难济,恒事政治,可延岁月。可见我国的古代医学家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较早意识到眩晕、头痛病因的多样性,尤其是提到了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诱发头痛的发作,是很有意义的。如上所述,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尽管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西方重写实,东方更重在写意,然而东西方的医学家都认识到了眩晕和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并未将其视为是一种疾病,这是当时认识的局限。
1961年,Bickerstaff引入了基底动脉偏头痛(basilar artery migraine)的概念,描述一类经常有前庭症状的偏头痛患者。现在看来,有些病例既不符合基底型偏头痛的诊断,也不符合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但是开启了人类对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医学家已经开始将偏头痛相关的眩晕视为一类疾病,而非简单的症状看待。
医学家们也发现,有些患者没有头痛,但是有前庭症状。于是,问题出现了。这些患者的前庭症状是偏头痛的表现吗?眩晕可以不依赖于头痛的出现吗?1964年,Basser描述了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f Childhood)的表现。1967年,Fenichel提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是儿童偏头痛的变异。Slater提出成人良性复发性眩晕同偏头痛之间存在联系。Kuritazky等发现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这些医学家们注意到前庭症状既可与偏头痛相关,也可出现于数次偏头痛之间;前庭症状可孤立出现,等效于偏头痛发作。这一观念是人类对前庭性偏头痛认识之路的里程碑,直接影响了以后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建立。
1991年Parker再次强调偏头痛的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眩晕,认为前庭症状与偏头痛之间的联系是眩晕与头痛之间的时空关联,且这种时空关联是变化多端的。
2012年Barany协会和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额)的诊断标准,坚定的确立了前庭性偏头痛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名称。在规范使用“前庭性偏头痛”这一名称前,曾有过名称混乱的时期。migraine-associated dizziness(1992年,Cutrer和Baloh)、migraine-associated vertigo(1997年,Savundra)、migraine-related vestibulopathy(1997年,Case等)都相继用于描述这一独特的疾病。“前庭性偏头痛”一词强调了这一疾病的独立性和特性——前庭性,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偏头痛和非前庭性头晕共病的混淆。因此,前庭性偏头痛是目前提倡的名称。
欢迎光临 龙华针灸 (http://shlh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