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1899-1957),江苏江阴人,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之一,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1954年9月筹办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0月出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其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北京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
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
承淡安先生留下的学术财富十分丰厚,深为学界所景仰。对承淡安先生的诞辰纪念、学术思想总结评述、历史功绩的追忆,层出不穷。随着“澄江针灸学派”的提出,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研究文章一直不绝于途。
承淡安学术成长经过
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华士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六岁开始国学启蒙,十六岁高小毕业,因家庭经济不继,留校任教。1917年,承淡安开始跟随当地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三年时间,读完了《灵素类纂》、陈修园注《伤寒》和《金匮》、华氏《温热经纬》等医籍,并由此走上了医学道路。
西学东渐的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想,对这位青年中医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结束中医入门学习生涯后的整整三年时间里,承淡安对医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西医方面,并参加了一系列的西医学习班。这个时期的承淡安,只要听到有新奇的、又好又快又灵的西医治病方法,总想去学一下,唯独对自己父亲的针灸、挑痧、推惊等传统疗法,不以为然。直至1923年的秋后,患腰痛和失眠的承淡安,连续服用几个月的中西药都未见效,却被父亲很快用针灸治愈,才改变了对针灸的偏见,转而潜心研习针灸。这时,刚好距1822年针灸被逐出清朝太医院整整101年!
1925年春,承淡安开始独立开设诊所。1928年夏,他与吴县中医公会的几位同仁,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并承担生理与针灸两门课的讲义编写与授课工作。学校虽然不满一年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承淡安却由此开始了他的针灸教育事业。
有感于“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道光诏令后,针灸发展日趋式微的现状、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及废止中医之说的压力,坚信针灸廉、便、效、验临床价值的承淡安,于1930年在苏州望亭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医学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教育机构,并于次年出版《中国针灸治疗学》,申明可为购买图书者免费解答书中疑问,引起读者极大兴趣。研究社迁址无锡后,又先后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1933年10月10日,在原先只限于社内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基础上,独力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业刊物——《针灸杂志》。此时,承淡安亦放弃中西药物,专以针灸治病。
为适应研究社社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1934年10月,承淡安东渡扶桑,学习和考察针灸。1935年5月,获东京高等针灸学校“针灸专攻士”学衔,并携带一些针灸教学图具,以及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十四经发挥》等医学专著,怀揣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重新回到了他热恋的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回国后,承淡安倾其所有,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中国针灸讲习所,将原先的函授教育升格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扩大校舍、丰富课程、添聘教师。1936年春末,中国针灸讲习所扩充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增办二年毕业之本科,并添设图书馆,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首办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不料,侵华日军的飞机很快将学校夷为平地。为免遭日寇驱役,1937年冬,踌躇满志的承淡安只得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每到一地,都开设针灸学习班,传播针灸薪火。在川九年间,共培养针灸学员达三四百名。
1950年底,鉴于社会秩序和物价均趋稳定,承淡安决定在苏州恢复研究社社务及《针灸杂志》。1954年9月,应江苏省政府邀请,赴南京参加筹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和江苏省中医院,并停止研究社及《针灸杂志》诸项业务。在出任校长期间,他和叶橘泉、邹云翔、周攸斋等同事们一起,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体系的确立,构筑了基础,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中医针灸事业的传承推广。1957年7月10日,终因积劳成疾,驾鹤西去。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题赠挽联:“康济斯民良相同功垂永誉,阐扬绝学名医传世有针经”。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
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
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1931年,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详细考察每个腧穴的定位和解剖结构,掀开了腧穴发展史上新篇章。在书中,他还引入人体骨骼图、人体肌肉图、人体血管分布图、人体神经分布图,并按照解剖部位标记各腧穴所处位置,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经穴图解》一书中,承淡安按头、躯干、手、肘、膝、足等部位,绘制17幅经穴骨骼图,将腧穴与骨骼的关系描述得清楚明了,十分便于学习。有感于经外奇穴颇多特效的临床经验,承淡安对经外奇穴也极为重视, 1954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讲义》,共收录他收集整理的经外奇穴132个,且分别记述了各穴名称、位置、针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供临床医家采用。
3. 肯定经络的客观存在,阐明经络理论的重要作用
受西方实证医学以及日本新派针灸理论的影响,承淡安一度对解剖学上无迹可循的经络理论不以为然。但反复的临床实践,让他感悟到经络理论之可贵,发出了“针灸界应该首先学习研究经络学说”的呼吁,并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针灸临床现象与疗效等方面,论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经络实质的探索,他主张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文献按图索骥地寻找人体对应点,因为十二经络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因而也就有时代的局限性。承淡安十分肯定经络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价值,认为只有仔细辨别病变经脉之所在,才能在治疗时更具针对性。
4.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改进针刺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既是理论之运用,又是疗效之基础。承淡安一直重视学员针刺手法的练习,认为手法是否熟练以及指力之强弱是临床收效的重要基础,不仅创建了针灸界沿用至今的指力练习方法,而且发明了无痛的押手进针法。在对传统针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针刺补泻,他提出针刺无补泻之别,而只有刺激强弱不同的观点,主张对于刺激强弱与疾病虚实之间的关系,应由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体质情况、耐受程度、病之新久、得气难易和气感强弱而随机应变,并认为单纯依据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补泻或针刺轻重之说,只是一种说教而已。
5.阐明艾灸治疗的现代机理,量化艾灸操作
承淡安十分重视灸法的运用,综合中西医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认为灸法可以活跃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调整人体各系统之功能,不仅可以治病,亦可防病保健,使人延年益寿。为便于准确把握灸治量,他制定了强、中、弱刺激的临床灸治操作标准,并对施灸部位的选择和灸治现象进行了总结分析,较好地推动了灸治操作的规范化。晚年著有《灸法草稿》。
6.改进和研制针灸器具,规范针灸器具的规格
鉴于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针灸针具生产单位,针具制作规范缺如的实际,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对毫针的制式标准和质量要求作了严格的规定,并于1951年尝试以不锈钢制作针灸针,从而奠定了现代毫针的制作标准。同时,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的启发,承淡安不仅仿制了皮内针,更在此基础上创制和发明了使用更加方便的揿针。目前,皮内针和揿针都已经成为针灸临床的常用针具。此外,他还对温灸器、皮肤针、针灸经穴模型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澄江针灸学派之形成
承淡安先生的学术风范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了门人弟子,一批又一批的承门弟子成为海内外弘扬针灸的主力军,逐步形成了以融通中西医学为特色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群体,学界径称“澄江针灸学派”。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集聚了一批有识之士,如广西针灸名师罗兆琚、江苏南通针灸名家孙晏如,以及出生中医世家、又是西医科班优秀毕业生的张锡君,又有邱茂良、赵尔康、留章杰、陈应龙、曾天治等门生弟子,俱以昌明针灸学术为纲领,共同研究之、努力之,从而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并存的背景下,萌芽了澄江针灸学派。
1954年,承淡安出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以其学识、成就和个人品质,折服业界同行。学校首届中医进修班的毕业生程莘农、杨长森、肖少卿、杨兆民等,由中医内科转入针灸,开展针灸学术整理研究;杨甲三、李鸿奎、梅健寒、江一平等首届针灸师资班毕业生,留校参与针灸学科建设。加之邱茂良、李春熙等在校师资,以及海内外弟子效法承师,广传针灸薪火,以承淡安为始点的澄江针灸学派渐显枝繁叶茂之势。他们以弘扬针灸学术、复兴针灸事业为共同目标和毕生追求,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产业等诸方面不懈探索,成就了学派共同的梦想与光荣。遍布海内外的承门弟子,都以澄江针灸学派的传人为荣,这种自发情怀也营造了澄江针灸学派组织形式上的自主性。
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始于1930年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以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渐趋成熟、其主要弟子门生学术思想日益异彩纷呈为发展主线。该学派各时期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百年针灸发展脉络。以程莘农领导的经络现代研究、邱茂良领导的临床研究、杨甲三领导的腧穴研究等,无不是在承淡安先生倡导的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分化。在承淡安及其弟子以及全国针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针灸终于在中西医交流与冲突并存的思潮中,完成了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对中医针灸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澄江针灸学派清晰的学术师承、统一的学术主张与共同的理想抱负等诸项特征,充分显示了其科学学派本质,这也是澄江针灸学派与一般传统中医流派的区别所在。深入研究澄江针灸学派的特质,努力弘扬澄江针灸学派的既重经典又求创新的精神,将会极大地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为针灸学科更加深入地现代化、国际化添力。
澄江针灸学派之拓展
承淡安及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在澄江针灸学派的启示和影响下,中西医汇通和基于临床的科学研究蔚然成风。承淡安先生仙逝后,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留章杰、陈应龙、曾天治、高镇五、谢锡亮等一大批承门传人在海内外千帆竞发,在各自的领域孜孜探求,引领了针灸学科发展的前沿,实现了思维转变和研究的多样化。
1.邱茂良开启现代针灸临床研究范式
嫡传弟子邱茂良教授,首开针灸治疗传染病、急性病、疑难病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1958年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邱老把中医、针灸的发展,归功于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正确性,认为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发展中医。在从事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发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才能彰显中医实效。
2.杨甲三精研穴理
嫡传弟子杨甲三教授,探微索奥,尊求古训,精研穴理,先后出版《腧穴挂图》、《经络挂图》、《针灸临床取穴图解》、《杨甲三取穴经验》、《腧穴学》等图书。杨教授认为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基础,也是人体明显的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再根据其首创的“三边”“三间”取穴法(骨边、筋边、肉边,骨间、筋间、肉间为取穴标志),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准确地进行取穴定位。此外杨教授还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努爪切”之功,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3.程莘农领衔经络研究之攀登计划
嫡传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上世纪60年代后,以经络为研究重点,在解放军第262医院协作下,完成了“体表循行81例研究”,成为我国早期经络研究佳作之一。主持研究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委聘任他为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国经络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临床上重视经络辨证的应用,对诸如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都有系统的理论认识,并能在临床上加以灵活应用。
4.留章杰精研针灸手法
嫡传弟子留章杰先生,精研针灸手法。主张先言指力,后言手法;先言气感,后言补泻;擅长灸法。在继承承淡安先生学术精粹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针法方面,他运针细腻,捻转均匀,提插得当,强弱适宜,故针感极佳,亦无痛楚。具体而言,首先强调指力核心说,指出练好充实指力的目的,在于捻针有数,进针有度,最终目标在于激发经气——得气。其次,强调持针,要求持针“中正平直”,指出在练好指力、正确持针的前提下,才能掌握“3度进针法”(即天、人、地3度进针)。再次,要求以平补平泻为基础,熟练掌握针刺基本手法。肯定灸法功效伟大,不论危重新病,慢性旧病,均为适用,并认为治疗时发灸疮方有效,不发灸疮则病不去。临床过程中常以艾炷瘢痕灸法获取奇效,被誉为“灸法神功”。
5.陈应龙独创补泄手法
嫡传弟子陈应龙先生,善于把气功的治神养心功能同针灸的补泻手法熔为一炉,独创带气行针的“子午补泻手法”,尤其擅治癫狂、瘫痪、聋哑、小儿麻痹症等症,并在针灸治疗方面形成四大特长:即针灸子午补泻手法、以气功和指力手法为基础的运气行针法、擅医奇难瘤疾,以及以针灸、气功、拔罐和中药综合施治之急救。主张“治病先治心”,认为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是战胜病魔的重要基础,并认为“经络是针灸的物质基础,穴位是防治疾病和保健延年的要枢。一个穴位可治不同的疾病,同一疾病又可用不同的穴位治疗”。
6.谢锡亮注重灸法
嫡传弟子谢锡亮先生,长期扎根基层,善于摸索总结经验,同时又博采众长,汲取新知。十分强调针灸基本功训练。在灸法方面尤得承淡安学术思想之精要。谢老灸法,以患者乐意接受为施治前提,认为灸法适用广泛,不论男女老幼、临床诸科皆为适宜,且有无病养生之功效。施灸的部位,应尽量避免颜面部及明显外露部位,以背部、腹部及四肢为常用。灸治取穴要准确,方法要轻巧。通过艾灸治疗疑难病症,使其成为对传统医学继承和发扬的典范。
7.苏天佑扬针灸学术于海外
再传弟子苏天佑先生,师从曾天治进入针灸殿堂。1940年创办“香港针灸医学院”,1973年在美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针灸治疗所(位于华盛顿)出任针灸治疗主持人,同时办班传播澄江针灸学术。1975年3月,和友人在波士顿创办首个针灸专科学校——纽英伦针灸学校,任首席教授。1986年2月获赠麻省针灸学会颁布的“美国针灸之父”荣誉称号。苏博士在海外推行针灸仁术,传播澄江针灸学术理念与学术体系,默默耕耘数十年,成绩斐然。2011年7月纽英伦针灸学校举办纪念苏天佑诞辰100周年大会,福建泉州张永树先生作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代表受邀赴会。
澄江针灸学派的诸多代表性人物,包括曾受到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影响,或曾私淑于承淡安先生门下的传人,学术成就同样至为突出,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衣钵传人,承淡安先生的众多再传弟子也正急流勇进,力攀针界高峰。
承淡安先生及其开创的澄江针灸学派,历经百年沧桑,终为中国针灸乃至中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虽然全面归纳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成就,还需假以时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澄江针灸学派旗帜的引领下,络绎不绝的学派传人正在以承淡安先生为精神动力,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岗位继往开来,努力造就祖国医学新的辉煌,为使针灸仁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而奋斗不息。
欢迎光临 龙华针灸 (http://shlhzj.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