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Zhan 发表于 2018-6-30 22:09:37

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学术思想探寻(下)

原创: 中国针灸杂志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学术思想探寻杜凯1,努娜1,沈燕2,王舒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3王老治疗中风病的处方应用规律    王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50年中,经大量的实践、探索、验证,对各类型中风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渐积累归纳,考证疗效,形成精确、合理的13套配穴处方,称为“中风十三治”[1],包括牵正刺法(水沟、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大迎、合谷)、牵正透法(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口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手足十二针法(曲池、合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纠偏法(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十二透刺法(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开闭醒神法(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手足十二井放血、水沟、承浆、风池、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回阳固脱法(灸神阙、气海、关元,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督脉十三针法(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治背俞法(五脏俞加膈俞)、老十针法(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治任脉法(承浆、廉泉、天突、紫宫、膻中、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治六腑俞法(背俞穴之六腑俞)、刺募法(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王老根据中风病的分类(中脏腑、中经络、后遗症)巧妙地将13套配穴处方的使用编制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案。3.1中脏腑    中脏腑中的闭证以邪实为主,以祛邪为主要目标,可急用开闭醒神法;除一般症状外,尚见躁动不安、面红目赤、痰热内盛(血压偏高),可在百会、四神聪穴用三棱针放血,待清醒后刺足三里、曲池,或服用牛黄清心丸收尾;次日苏醒后,可用手足十二针法加百会、风府,维持治疗1周;若次日意识仍朦胧,神志仍不清,而血压偏高时,可在手足十二井放血,或加水沟急刺;若刺后不见效,则用劳宫、涌泉毫针点刺放血,直到清醒为止;脱证用回阳固脱法。3.2中经络    中经络除了一般症状外,若见血压偏高者,仍可用手足十二井放血;若血压不高,即可用手足十二针法,然后根据病情选用其他法、方;若出现二便失禁、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较差,则用老十针方调补;若见痰涎较盛,则用刺任脉法,方选任脉十二针。3.3后遗症    中风后恢复的患者,首选手足十二针法;若见血压偏高,则加百会、风府、太冲;若血压不高,则用手足十二针加风府、百会;语言不利者可加金津、玉液放血;若见口眼㖞斜则配合用牵正透刺法。治疗期间,适当加用纠偏法5~6次,然后再用手足十二针法;若兼见纳差、胃呆、二便失禁,则用老十针方;若病程日久,达3个月以上来诊者,一般体质羸弱,饮食不消,则首选老十针方以调理整体机能;若见肢体痿废无力,肢凉怕冷,则用督脉十三针法,以调理督脉,促进阳气上行下达;行路不稳时,也可加用“治背俞法”穴方;若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手臂屈曲不伸、足废痿而踝屈曲者,则选用二透穴法5~6次后,再与手足十二针交替使用;若见二便障碍,则选用六腑俞方;体弱气少、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怯者,可选用五脏俞加膈俞方。
4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用穴规律    王老创立的“中风十三治”法所包含穴位共118个(含重复运用穴位),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虽然王老用穴多种多样,但这些腧穴的运用均遵循一定的规律。4.1局部选穴    局部选穴主要运用于中经络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对于中经络口眼㖞斜症状,王老选用头面部的承浆、地仓、颊车、颧髎、阳白、四白、太阳、禾髎等穴以刺激头面部的神经肌肉,改善面神经麻痹状态;对于中经络半身不遂症状,王老选用四肢部位的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委中、悬钟、太冲等穴以疏通患肢经络,恢复四肢部气血运行,以促进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4.2注重配穴的应用    通过对王老“中风十三治”法所用腧穴进行统计发现,合谷穴的出现次数最多,达到6次,分别出现在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其中牵正刺法、牵正透法属于中经络口眼㖞斜的治疗处方,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属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废痿不用的治疗处方,开闭醒神法属于中脏腑闭证的治疗处方。合谷可同时应用于此6个处方中,王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合谷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从手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于头,由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头面部,因此王老以合谷穴配合治疗口眼㖞斜;其二,在处方中王老多以其与太冲合用,名为四关,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配合使用以行气血,通达四肢,改善中风患者半身不遂之状态。在处方中如合谷般运用的配穴有很多,包括太冲、涌泉、悬钟等穴,这些穴位体现了王老对于配穴的运用思路,更是王老对于中风治疗全面性、整体性的体现。4.3前后腧穴的运用    此处所指的前后腧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背俞穴、募穴的运用,其二是前后两经即任、督二脉的运用。王老的“中风十三治”法中有治背俞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治任脉法、督脉十三针法,是对于背俞穴、募穴、任脉、督脉的具体运用。治背俞法包括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治六腑俞法包括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刺募法包括中府、膻中、巨阙、期门、章门、天枢、中脘、关元、中极。这些穴位均对应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和募穴,背俞穴和募穴为五脏六腑的内部精气在躯干部聚集之处,王老认为对于中风日久,气血不调,脏腑功能日衰,精血、气阴亏虚者,为了调整全身机能,可选用这些背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治任脉法和督脉十三针法均是选用任、督二脉上的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此二脉的运用是对济阴补阳治则的具体实施,二脉虽阴阳相异,但二经穴位运用的目的均是通过振阳或滋阴,利用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达到阴阳共济的目的,从而从整体上改善中风患者的机能。前后腧穴的应用是王老济阴补阳、培补脏腑治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中风患者后遗症期调整机体机能的有效方式。
5王老治疗中风病的施术特点    任何治疗思路、治疗方法、处方、腧穴的应用皆需要临床手法作为载体而发挥功效,适宜的治疗技术、施术手法是针灸治疗发挥功效的关键,王老对于中风病治疗的技术运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5.1善用透刺    透刺是针刺法中的重要组成,透刺配方是若干个穴组成的以透刺为主的针灸处方,《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由此可见透刺法治疗顽疾效果显著。王老最初便以透刺法治疗瘰疬而闻名,其“中风十三治”法中牵正透法、十二透刺法两方均以透刺作为针刺的手法。此法为一针透两穴,可调节两经组织经气,尤其是大多数透穴组都是从阳经透向阴经,可使阴阳二经之气得到调节,使阴阳平衡,且此疗法刺激量较单穴大,可加强治疗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对于一般针灸治疗不佳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显著。5.2重视灸法    王老重视灸法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灸法作为主要手段治疗中风脱证患者。王老“中风十三治”法中回阳固脱法以灸法作用于神阙、气海、关元3个主穴,体现了王老对于灸法相当重视;其二以灸法作为防治中风的首选手段。《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风论》载:“但未中风时,在一两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兆候,即应急灸足三里穴,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逐祛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两足有灸疮为妙。”《乾坤生气论》云:“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又《内经》云:“陷下者,则灸之是也。”王老深受上述医家影响,认为艾灸疗法是预防中风的关键,且以化脓灸为最佳。
6结语    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丰富,他所创立的“中风十三治”法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以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且获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印证了王老治疗中风经验的可信与宝贵。但是王老治疗中风病经验的关键并不是他的某一个针法或者处方,而是其以理定法、以法统方、依术施方的系统思路。王老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提示我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的治疗法则,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做到环环相扣,方能在疾病的治疗上有所成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学术思想探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