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anzhizun 发表于 2018-6-29 16:01:51

干针是现代针灸的子集

•干针从以痛为腧演绎出了寻找肌肉的硬节点、压痛点、活动受限的起源点,以及牵扯痛的起始点,它完整地继承了阿是穴的取穴原则, 并加以发展。•干针的理论基础——激痛点理论就是阿是穴的现代解剖化、生理化、病理化,就是赋予其现代人体科学的名称和定义。•干针疗法的检查方法就是从传统针灸触诊系统中抽取出了肌肉、激痛点的触诊检查,并且使其更加精细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2K33TMQDDuNrI6bbFqibepdurj07bP3S18icXuCmaaXK2CsSXHGiazO3q8P5Kb5O0RTnHn5icUanUibFsYkbtJ6Tg/640?wx_fmt=jpeg
理疗师推广的干针,是近年来在西方崛起的新的针灸力量,其特点是以解剖为基础,操作简单。

起初,西医医生从注射止痛药物、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湿针)转变成无任何液体的空心针(干针)的机械刺激时,还没引起任何争议。但是,当他们使用的工具从空心注射针变成实心针灸针,并且施术部位变成阿是穴的现代版本后,争论便开始了。理疗师坚持干针的渊源不是来自中国针灸,有独立的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针灸师则认为干针是从中国传统针灸理论中发展出来的,是针灸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点,美国的针灸从业者与理疗师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本文试图从理论渊源、检查方法、穴位体系、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五个方面论证现代针灸是中国传统针灸的继承和发展,干针是针灸的一部分。
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针灸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等基本概念,其理论注重天人相应,讲究整体关联。占据中国传统针灸理论核心地位的是经络理论,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分布在经络上的经穴、经络之外的奇穴和没有精确定位的阿是穴构成了中国传统针灸的穴位体系。
现代针灸的理论来源更多地来自现代人体科学。人体的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现代针灸关注的核心,近年来现代针灸的前沿又推到了筋膜系统。在现代针灸理论中,神经阶段性支配的穴位分布、体表反映点、体表的敏化部位,体表的肥大细胞分布,肌筋膜力学连线成为现代针灸施术的部位。根据人体某一部位可能包含全身各处的信息,生物全息概念构成了耳针、手针、腹诊、鼻针、面针等微针系统的理论基础。
干针的理论基础是肌筋膜激痛点理论。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是在《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一书中建立起来的,这本书是干针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激痛点分为活跃性激痛点和潜伏性激痛点,激痛点引出的疼痛分为原发性疼痛、引传性疼痛和继发性疼痛。激痛点受压会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的发散痛。激痛点可能造成肌肉功能失调、生理组织营养不良,由于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从而在肌肉中产生病理性代谢区。激痛点还会增加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缩短,缩短了的肌肉又会影响其他组织结构。肌肉缩短不但是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而且也是引致其他软组织及关节痛症的重要原因。
干针的理论基础——激痛点理论就是阿是穴的现代解剖化、生理化、病理化,就是赋予其现代人体科学的名称和定义。
检查方法
中国传统针灸的主要方法是经络诊断、穴位诊断、阿是穴检查,还有中医的四诊八纲以及辨证论治。四诊中的触诊,是通过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相关部位的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等,以此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传统穴位上触诊,有时可以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如肝炎患者在期门有压痛点;胆囊疾病的病人在胆俞穴有压痛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在足三里穴有压痛点等。
中国传统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患者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找到疾病牵扯到的经络和脏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仅就疼痛症状的部位和性质又可把它们划归某一经络病症。例如,胸部满闷、肩背痛属于手太阴肺经病证;足跟、小趾等处疼痛或活动障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对于从事干针的理疗师,他们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找到激痛点。根据肌肉在身体上的不同位置,他们采用不同的触诊定位方法。例如,对于斜方肌、股直肌等身体浅层肌肉使用平滑式触诊,也就是用手指来回推动需要检查的肌肉组织,寻找到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干针疗法的检查方法相当于从传统针灸触诊系统中抽取出了肌肉、激痛点的触诊检查,并且使其更加精细化。
穴位系统
中国传统针灸的穴位系统始自《黄帝内经》的161个穴位,途径《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清代的《针灸逢源》完成了361个经穴、经外奇穴以及阿是穴的针灸穴位系统。《黄帝内经》时代的官针、宋明时代的铜人标准和当代的国家腧穴标准就是历史上的三大国家标准体系。
干针的穴位系统即分布在肌肉上的激痛点的明确定位,其特点是根据病理状态定位。每一个穴位由激痛点所处的肌肉、相关肌肉的功能和支配肌肉的神经节段等来决定。一块肌肉上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
就穴位分布来讲,针灸穴位和激痛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吗?西方学者用事实给出了否定的回答。1997年,有研究表明激痛点与经典穴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符合率高达71%。2006年,对255个激痛点和747个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对比研究表明,90%以上的激痛点与传统穴位在解剖上相对应,79.5%的传统穴位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激痛点相似。2009年,有研究进一步指出91%的针灸穴位的经络路线和激痛点的疼痛放射线相重合。
穴位选择

中国传统针灸建立了完备的穴位配伍规则。这些规则包括远端选穴、本经选穴、表里配穴等。这些规则都是按照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特性,并且按照中国传统针灸理论来确定的。阿是穴是以痛为腧,临床应用极广。
现代针灸发展出了诸如神经干刺激法、神经节段取穴法、神经节刺激法等诸多方法。另外,各种微针疗法根据全息理论,以及局部穴位与身体结构的对应关系选择穴位。
干针从以痛为腧演绎出了寻找肌肉的硬节点、压痛点、活动受限的起源点,以及牵扯痛的起始点。干针完整地继承了阿是穴的取穴原则, 并加以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针是现代针灸的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