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anzhizun 发表于 2018-6-29 15:56:49

再谈针灸学习的三种境界与两种方式

很多朋友问我,针灸学习难不难?我的回答是,只要你想学,就不难。清朝的彭端淑写一篇文章《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之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针灸的学习,只要你想学,并且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
再有一个问题,决定学针灸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针灸?近代医家张锡纯先生讲:学医之士,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张先生大医,格调高,咱即便学不了,也要在夜深人静时拍着胸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针灸?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接下来怎么学,也就有眉目了。
网上流传这么一个鸡汤故事,记者采访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当时这仨人正在工地上搬砖,一个人说,你没看到我在搬砖吗?另一人说,我在工作,因为要赚钱养家;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一座高楼。十年后,第一个人还在工地搬砖,第二个人做了中层领导,第三个人成了建筑公司的老总。做同一件事情,心境不同,格局不同,看事情的态度也会不同,结局竟会有天壤之别。针灸学习过程中有枯燥无味的阶段,有失望悲观的时候,有劳而无功的委屈……如果被眼前的景象局限了,你会不会放弃?如果有一天,你在做着针灸临床里,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心中是否还会有一个针灸大师的梦想?
《水浒传》里有个史进学武功的故事,很有些意思。史进人称史大郎,绰号九纹龙,他在没有遇到王进之前,拜了好几个师傅,也认真学了几年,自以为很厉害,可是在禁军教头王进跟前,走不上一个回合,即被一棒打翻。史进这才意识到之前的功夫白学了,花钱费时不少,只学了些不中用的花架子,吓吓人凑和,赢不得真好汉。于是拜倒在王进脚下,认认真真学了半年,即能一个人打败周通、朱武等三个好汉,后来又与鲁智深交手三、五十个回合也不露怯,倒是鲁智深因为肚子饿了,主动叫停。后来上了梁山,在108个好汉里面,也轻轻松松排到前36名里,与武松、鲁智深并肩。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学本领,找个靠谱儿的师傅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学个挖掘机还得去蓝翔呢?何况您读我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找到学习针灸的好方法。当年有一个叫罗天益的年轻人想学医,特意找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拜师,理由是,学射箭就要师从后羿那样的神箭手,学木匠必须跟着鲁班那样的大师,我想学个好医生,所以想跟着您学——还别说,李东垣真就答应了这个年轻人,现在您去新华书店里还能买到这个年轻人写的书:《卫生宝鉴》。书里第一篇是这封流传千古的拜师信。我讲这些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想学好针灸,找到一位好师傅真是太重要了。《玉龙歌》里讲:不遇师传隔万山,这也是我之前谈到的,学习针灸的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今时代,信息发达,网络上针灸学习的信息很多,涉及的针灸门派也很多,现代的、古代的,传统的,新式的,江湖派的,学院派的,世家传承派的,个个说自己厉害,但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说自己厉害,更不会吹嘘自己师祖多厉害。
对针灸初学者来说,面对众多的针灸流派,在决定学习针灸的时候,找一个好师傅是首要大事儿,万一像史进那样,最先找到的是打虎将李忠那样的师傅……也不要气馁,上了几次当,您还不放弃,自然会遇到像王教头那样有真本事的人——我说这话您可别打我,就以现在社会上针灸学习的乱像,您有很大机率,会首先遇到,打虎将李忠,那种“猛一听”以为很厉害的师傅。所以您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惆怅,接下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真本事儿的师傅。
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应对方法是:天涯路您继续望,同时认真走好脚下的路。
如果您是不到十八岁的红粉少年,我劝您先老老实实的上一所中医药大学,学个三、五年,方便您更好的“独上高楼”,极目楚天舒。运用大学给你的慧眼,尽可能“望尽天涯路”,如此,像打虎将那种级别的人一般蒙不了您。这也是自古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步,即先要有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要像谈恋爱那样学针灸,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处处用心,处处留意,并且时时登高远望,鸟瞰路径,结合实际,确定可行的目标与方法,独上高楼,心中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如果您已成家立业、已为人父母,也想学针灸,如果没有医学基础,建议先买一本针灸教材,买一本《中医基础理论》,踏实的学一些基础知识,背一背针灸十四经络,对人体穴位、经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中医基础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寻访名师指导。如果您也是医生,并且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只是之前对针灸没有深入学习过,现在想补上这一课,还是先建议您温习一下针灸基本知识,再去“望尽天涯路”,虽然您有深厚的医学素养,但在开始学习针灸之前,先温习一下经络、穴位知识,再去院校进修或者跟师学习,会让您非常受益。子曰,温故而知新,相信这些您比我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针灸学习的第二境界。
       针灸学习经年,却一无所获,看书时感觉什么都会,跟着老师时,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了,一遇自己独立应诊时,却发现接治病人的病情跟书上写的不一样,看到的情况是老师没有教过的;或者自己诊断之后,小心选穴用针,疗效却没有预想的好,甚至病人出现了想不到的不适情况;或者,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用针,治疗某个病效果很好,第二天,又遇了另一个病人得了相似的病,用之前的方法治疗却没有效果;或者遇到某病后,明明按照书上写的方法取穴用针,效果却不明显,或者有些有效,有些却无效,个中原因,不得而知......这些情况,相信很多有临床经验的同行,或多或少的遇见过,我相信大多数同行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个中滋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古人讲治学有厚积薄发之论,厚积之日,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之际。纵观古今中外,要做好任何一件大事业、大学问,没有经历一番辛勤刻苦的学习训练,没有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怕是难以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唐宋八大家里有一个叫曾巩的,在八人之中知名度仿佛最低,可是我曾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墨池记》,里面讲,临川郡有一口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曾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曾巩接下来议论道,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更胜,看来他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刻苦用功,而非天才所致。后世人的书法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的,看来是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啊,这么说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减少呢?何况那些想在某些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人?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惊呆了,没想到书圣也下过那样的苦功,没想到曾巩的文章如此发人深省。原来我看到古人取得辉煌成就,多以为其人天生大才,想不到也和刻苦的学习分不开。想到这里,联想到自己对针灸的学习,即感到深深的愧疚。
    曾巩原文章写的更精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下读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诚哉斯言。
   《道德经》里讲“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针灸的学习运用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人类一切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世界本像,反映宇宙的真实,中国人称为体悟自然。在体悟中发现自然的规律,顺应并运用这个规律。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恭喜,你悟道了!即达到了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然而要达到第三种境界,非有一段波澜壮阔甚至惊心动魄的学习、研究、追寻、感悟、痛苦、彷徨、无助、失落、迷茫、惊醒、奋起、重复、发现、发明、创造之历程而不可得。
      难则难矣,必竟,有人,曾经到过那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医时找一个医术医德高超的前辈,做自己的偶像,研究他,向他学习,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达到偶像那样的成就。如果找不到,就多看书,看古代医家的传记,看针灸方面的医案,竖立起强大的行业自信心,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术。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因为要达到第三境界,除了有专注的精神外,还要有反复追寻、研究的劲头儿,要下足功夫。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专注的时间久了,功夫下到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到了融汇贯通的一天,也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谈针灸学习的三种境界与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