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anzhizun 发表于 2018-6-29 15:41:40

针灸治疗盆底疾病的思路和经验

盆底疾病是盆底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系列疾病,包括下尿路功能障碍、肠道功能障碍、女性内分泌生殖功能障碍等,涉及泌尿、肛肠、妇科三大领域。盆底障碍性疾病以女性多见,治疗分手术和保守疗法;有文献报道针灸治疗盆底疾病有良好临床疗效。
刘志顺主任医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二十余年,经验丰富,尤擅长芒针治疗盆底相关疾病,本文主要介绍刘志顺主任治疗盆底疾病的诊疗思路及治疗经验。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2K33TMQDAFk036zZPd0B5pK8ic2Og5dhBGCa0iarOg9BaRBhv69XBuOV3zzOEmTiapGrxDTNg2xWibw61oXPiazBg/640?wx_fmt=jpeg
1、盆底疾病诊疗思路
首先明确盆底疾病相关诊断,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病机,提出病-症-位结合的治疗思路,通过调理疾病所在脏腑的气机;结合盆底神经分布特点,用针刺影响盆底神经传入或传出信号,影响其所支配器官、肌肉韧带,进一步通过重新整合传入传出信息,从而影响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达到治疗盆底疾病的目的。
其次以辨病为首,结合患者主症,再辨涉及经脉,并按盆底神经支配分布特点,最后“病-症-位”合参选取所涉经脉:①引起膀胱症状相关盆底病变,病位在膀胱与盆底,病变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②引起肠相关症状的盆底病变,病位位于大肠及盆腔,病变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③女性内分泌生殖病变,病位在胞宫及盆腔,病变经脉涉及冲任及足太阳膀胱经。
2、病-症-位结合取穴
依据以上思路,盆底疾病病位位于盆腔脏器,涉及膀胱、大肠、胞宫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冲任脉;症状根据病变脏器不同而不同;病-症-位相合参,结合盆底神经支配分布特点,治疗选穴以盆底及下腹部穴位为主。
2.1 引起膀胱症状的相关盆底病变
病位于膀胱,症状多以排尿障碍为主。盆底神经支配中,S2-4神经对排尿排便功能的影响最大,其中以S3神经为主。膀胱逼尿肌主要受S2-4神经所发出的盆神经支配;肛门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等骨骼肌都是由S2-4神经所发出骶神经分支支配(肛门神经、阴部神经)。
次髎、中髎位置即为骶后孔骶神经所在之处;而会阳穴深层有肛提肌腱且由臀下神经所支配,其附近骶结节韧带下为阴部神经;该穴附近由臀侧向腹部侧,即从后向前、由内而外神经分配依次为:骶交感干、S3-4神经的内脏支、盆神经丛。
因此,主穴选取次髎、中髎、会阳。
2.2 引起肠症状的相关盆底病变
   病位为盆腔及大肠,症状以排便障碍多见。肠运动主要受肠神经和自主神经调控。有研究显示天枢穴的躯体传入信号投射的脊髓节段集中T9-11,支配远端结肠的神经节段为 T11 -L2 和 S1;虽然在神经节段上天枢与结肠有重叠,但大部分由不同脊神经支配:支配结肠远端神经有骶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其中骶副交感神经是促进结肠运动,交感神经是抑制结肠运动。已有实验证实针刺天枢对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又根据S2-4神经对排便功能的影响,故选取天枢、次髎、中髎为主穴。
2.3 女性内分泌生殖病变
   病位于胞宫,症状以生殖障碍多见,病变经脉主要涉及冲任。目前研究发现,针刺可提高卵巢机能,促进排卵。卵巢主要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支配,集中在T10-12和迷走及S2-4神经。天枢、关元、归来在脊神经节段上主要受T9-12,故病症位结合,以穴方一:中髎;穴方二:天枢、关元、归来,两组穴方相互交替使用治疗。
3、针刺操作
   刘师在临床上常采用的是芒针深刺法。我们的多项研究表明,针刺深浅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2K33TMQDAFk036zZPd0B5pK8ic2Og5doUEX7md59SLaUuicWvowtOvNf4ZmVP564wJSVZ6sx0JNfAwAyUJ5fjg/640?wx_fmt=jpeg
次髎和中髎穴,患者俯卧位,次髎穴和中髎穴体表投影点分别为第2、3骶后孔在体表的投影点,在临床操作时先定位中髎穴,以其外上方约0.5-1cm为进针点:在髂后上棘(A)与骶正中线作一垂直的直线,以垂点(B)与髂后上棘连线(AB)为底边,向下做一等边三角形,下面的顶点(C)即为中髎穴(第三骶后孔)的体表进针点;此时再定位次髎穴,也即向上一个骨性凹陷(第2骶后孔);针刺操作时一般用0.40×100mm或0.45×125mm芒针,从进针点向内下斜刺(针刺角度30°— 45°,视骨盆宽度而定),进针深度为成人75 — 100mm、儿童50 — 75mm,刺入骶后孔至骶前孔,针尖有突破感即止;针刺时,患者多感觉局部酸痛,针感也可向前阴或盆底扩散。
会阳穴,常规定位后用0.30mm×75mm芒针,与皮肤呈70度角向外上方刺入50mm-70mm,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天枢、关元及归来穴,常规定位后,天枢穴用0.30mm×75mm或0.30mm×50mm毫针(依据患者胖瘦),向下直刺40~70mm;关元、归来穴用0.30mm×40mm 毫针,向下斜刺25mm;上述穴位针刺时要刺到腹部肌肉层,此时医者针下有阻滞感,患者有揪痛感。
   次髎、中髎、天枢、归来、会阳穴连接电针。电针时,次髎、中髎时患者应会阴部浅表肌肉收缩,双大腿轻外旋,足跖曲。
   芒针深刺时,次、中髎穴应刺及骶后孔前出口,因此处骶神经前支经过,电针可促使气至病所,直达病位,促进盆底器官功能恢复正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灸治疗盆底疾病的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