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anzhizun 发表于 2018-6-29 15:30:34

一个统一的针灸理论是什么?(下)

7.彭增福医案
18 岁女性病人。右侧腰痛2 天。上下楼困难,走斜坡路,右下肢活动时疼痛加重。二便及月经等未发现异常,否认发烧。咳嗽或排便时腰痛加重,其它未见异常。检查:腰部前屈时疼痛未见加重,后伸及侧弯时疼痛稍加重。第四、五腰椎棘突旁开约3 寸处有深层压痛。臀部及腰上部夹脊部位未见明显压痛。右侧提腿抗阻及右侧直腿抬高抗阻时,腰痛加重,而且抬腿时,在腹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处的髂腰肌明显僵硬与压痛。
针刺过程:针尖向外,略向下稍斜深刺40~50mm。针刺时,病人觉得酸胀疼痛感传至腹股沟及大腿前侧。稍加捻转,约3~5 秒。不留针,立即出针。针刺后辅助措施:出针后,嘱病人左侧卧位,左腿稍屈。右腿伸直。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侧臀部后侧,右手置于其右膝前侧。然后左手向前压其臀部,右手将其右腿尽量向后拉伸, 这样,尽量达拉其右侧髂腰肌。反复3~5 次。病人反应:除针刺局部稍有针刺疼痛感外,直腿抬高抗阻时,腰痛减轻90%。而且,髂腰肌压痛也明显减轻。让其上下椅子时,显得很轻松,活动右腿未再现疼痛。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髂腰肌激痛点引起的腰痛。髂腰肌是由腰大肌、腰小肌及髂肌组成,位于腰椎两侧和髂窝内。其中, 腰大肌起于T12- L5 椎体侧面与横突、椎间盘。髂肌起于髂窝内表面的上2/3。二者联合止于股骨小转子。主要功能是屈髋,有部分协助伸腰,腰椎侧屈的功能。髂腰肌激痛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长时间坐姿,如坐车或坐在办公室或沙发上,或胎位睡姿等,使髂腰肌长期处于短缩状态。其次为长时间跑步、爬山、散步或表演仰臥起坐等,需要屈髋的动作。使髂腰肌边度劳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妊娠,胎儿的压迫,髂腰肌血氧供应不足,这些原因均可使髂腰肌形成激痛点。髂腰肌激痛点引起的腰痛,主要以站立时腰痛明显。且腰痛呈垂直分布,伴有或伴有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前上侧疼痛。病人常将身体前曲,呈驼背姿势,以减轻疼痛。腹压的增加,会加重疼痛。如咳嗽及排便时疼痛加重。伸髋、屈髋或仰卧起坐时,疼痛均有可能加重。
髂腰肌激痛点主要有三个。其中腰大肌的中央型激痛点,约当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中点处。髂肌中央型激痛点通常位于髂嵴内表面上端。另处一个激痛点属于附着点性激痛点,髂腰肌在股骨上的附着点处,相当于大腿前上缘股三角稍外侧,大约位于维道穴内下方平小转子处。
根据激痛点理论,引起腰痛主要是由于相关肌肉形成了激痛点。除了髂腰肌以外,其它如胸髂肋肌、腰髂肋肌、腰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胸最长肌、背阔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状肌、臀小肌等腰背部及臀骶部肌肉的激痛点均可引起腰痛。此外,位于大腿后部的腘绳肌,小腿部的比目鱼肌等,其激痛点也可引起腰骶部疼痛。由于每一个激痛点引起的腰痛均不完全相同。通常根据疼痛的部位与特点,腰椎及髋关节功能的评估,通常不难发现激痛点所处肌肉的可能位置。一旦确定了激痛点后,准确地针刺,往往可以立即止痛。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2K33TMQDBKXfRsRtOZAhMSRXPySlpm2pr64icRUEZ4dZdXuYvj5Riaef0DARET0jr8XnP6Et2pKGdMK6bShwdw/640?wx_fmt=jpeg
8.符仲华医案
一88 岁男性患者,突发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半月余,逐步加重。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骶部疼痛,后伸、平卧、翻身、起身困难。否认外伤史,腰部核磁共振显示:L4.5、L5S1 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口服止痛药物、外敷药物、针灸治疗后缓解不明显,有加重趋势,遂来我门诊就诊。
患肌检查:右侧腰方肌(++++),右侧腰大肌( ++++ ), 右侧竖脊肌(++++),右侧臀中肌(++++),左侧腰方肌(+++),左侧臀中肌(++),左侧腰大肌(++),右侧腓骨长肌(+++)。
治疗经过:首诊:于右侧腓骨长肌进针,进针方向由下往上,扫散的同时行再灌注活动——加压阻抗外翻踝关节;后处理了腰方肌,再灌注活动——阻抗抬患侧臀部;处理腰大肌,再灌注活动——患侧阻抗屈髋;处理臀中肌——阻抗外展患侧下肢。首诊即时效果:翻身、后伸疼痛缓解明显。每隔两天就诊一次,共经过5 次浮针治疗,症状完全缓解。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疼痛,浮针疗法治疗的思维是,腰骶部疼痛是第二现场,而第一现场在腰方肌、臀中肌、腰大肌、竖脊肌等患肌。浮针疗法通过浮针针具在相应患肌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扫散而作用于相应患肌,从而使患肌恢复健康状态,达到腰骶部疼痛缓解的疗效。浮针疗法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两大组织,一个是肌肉组织,另一个是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组织是浮针疗法的病理学基础,疏松结缔组织是浮针疗法的生理学基础。(全文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统一的针灸理论是什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