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生 发表于 2016-9-9 18:15:13

中药古用系列-茵陈退热

历代本草均谓茵陈为退黄专药,如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谓茵陈“专治瘴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其实,茵陈具有良好的退热功效,为世人所疏忽。
茵陈的退热功效在甘露消毒丹的应用中尤为突出,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三药,可谓君药。本方最早载于《医效秘传》一书,相传为叶天士所创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转载此方,并谓:“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变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湿热并重之发热患者,或高热烦渴,或低热绵绵,辙投此方出入,往往有立竿见效之效。
茵陈性味微苦、微辛、微寒,气味芳香,既有芳香化湿之功,又有辛苦泄热之效,擅长清热化湿,善治暑湿等发热病症,故清代汪昂《本草备要》谓其“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阴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症。”近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茵陈有明显降温作用,降温幅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时间随剂量加大而延长,一般在给药前后30分钟即可出现体温下降。
清代林玉友《本草辑要》谓:“凡药之为用,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茵陈的采集时间有着严格要求,有歌谣曰:“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三月间茵陈之叶刚刚发出,其叶密批白茸毛,软绵如绒,故而安徽地区称其名为“猴子毛”,茵陈若长至五六月,其叶茸毛脱落,其药效也随之减失。
茵陈虽然善长退黄,但绝不是退黄专药,在其他疾病中也经常应用,例如治疗痛风的当归拈痛汤(当归、茵陈、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黄芩、知母、苦参、猪苓、泽泻、甘草)以及治疗茧唇的清凉甘露饮(犀角、银柴胡、茵陈、石斛、枳壳、麦冬、生地、知母、枇杷叶)中均用茵陈以清热利湿,可见茵陈的应用范围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值得深入研究。(轉自中医药基金会Y德馨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古用系列-茵陈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