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Jun 发表于 2015-6-26 20:43:14

豆状核受损或是脑梗后痉挛发生的「元凶」

转自:国际康复医学资讯
在脑卒中患者中,痉挛是常见的后遗症。上肢痉挛的患者一般功能较差,这是由于关节活动受限和肢体运动速度受限所导致的。痉挛出现的生理机制已经被广泛理解,但是神经解剖和临床表现中可能存在的联系目前还不甚明了。
因此,为了确定脑卒中后损伤部位和其面积与痉挛和其严重程度之间所可能存在的联系,来自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Szilagyi博士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年 5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在脑卒中后的患者中,损伤部位和体积与上肢痉挛两者之间所可能存在的联系。
研究者共纳入了 97例脑卒中患者,其中 51例存在肢体痉挛,57例为男性。研究者从 CT和 MRI上确定受试者的脑损伤部位。研究者将不存在痉挛的受试者的损伤部位和存在痉挛的受试者的损伤部位进行比较,以确定哪些脑区的损伤更常出现在痉挛患者中。
在上肢(肘关节或腕关节)改良 Ashworth评分在 1(轻度痉挛)至 4(严重痉挛)的患者中,研究者也进行了类似的比较。
在经过减影分析和 Fisher精确检验之后,研究者发现在痉挛患者中,豆状核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如果损伤的面积更大,那么痉挛可能越加严重。
研究确定了脑卒中后痉挛和神经解剖的联系,并通过应用 CT等影像学手段描述了损伤部位特征和痉挛严重程度中可能存在的关系。
结果指出,理解脑卒中损伤部位和面积与痉挛出现和严重程度在预测脑卒中后痉挛相关问题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利用此类信息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脑卒中患者功能受限的程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豆状核受损或是脑梗后痉挛发生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