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Jun 发表于 2015-5-2 21:40:13

关于脑卒中,目前最全最实用的一篇文章(二)!

关于脑卒中,目前最全最实用的一篇文章!
来源: 北京康复学会10、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原理,有实验证据支持吗?

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原理最主要是脑的可塑性,它是指未损伤的区域代替了损伤区域的功能。病灶周围组织功能重组的现象最早是Glees在对猴子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他利用电刺激方法将猴子运动皮层中负责拇指屈曲的皮层部分找出来,然后,破坏该区和对侧引起拇指屈曲的相应皮层,拇指屈曲能力丧失,训练约10日后,拇指又恢复了屈曲功能,此时电刺激显示,损伤皮层周围皮层细胞激活时拇指屈曲。再次摘除引起拇指屈曲的皮层部位,丧失的功能经一段时间训练后又一次恢复,而相应的皮层代表区面积又扩大至二次损伤区周围。由此说明,拇指屈曲功能的恢复是病灶周围未受损皮层功能重组的结果,并且,该结果是活动依赖性的,即活动越多,皮层代表区面积更大。

11、什么是脑的可塑性?它有什么特点?对患者恢复有什么意义? 做康复,有理论根据吗?

大脑能够发生变化的能力,称之为可塑性(plasticity),也就是指神经的可修饰能力。这种修饰能力是短期功能改变和长期结构改变的统一体。它有两个特点:即使用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使用依赖性脑的可塑性是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内在特性,能持续存在于人的一生。最著名的例子是人类新技巧的习得。大脑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生长发育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大脑发生变化,以便能编码、翻译和适当的实施新知识的过程。从神经影像研究中发现:大脑的活动能力能够增加、减少和转移。这种变化是使用的结果,取决于重复的量,与扩充知识、有效学习和自动的过度学习有关。在此过程中,可塑性可能是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主要机制。

时间依赖性是指脑的可塑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发现:音乐家长期手技巧的训练,“过度使用”大脑,产生的可塑性改变与行为相关。大脑持续的长时间的可塑性的改变似乎发生在复杂的技巧性的活动之后。在专业音乐家,技巧依赖的可塑性功能重组发生在脑的一个特殊部位:胼胝体。Schlaug等报告:胼胝体前半部分肥大的人,他们的音乐训练开始在7岁前。

对患者而言,大脑具有可塑性,功能是可以变化的,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重复康复训练,大脑未损伤的部分,可以替代损伤部分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导致脑网络连接发生改变,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训练)会导致错误的脑环路联结,形成错误的功能模式,就是我们常见的卒中患者上肢挎篮、下肢画圈的偏瘫运动模式。所以正确、规范的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

12、为什么促进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要把握好两个环境?

促进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要把握好两个环境:1维持一个正常的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主要是指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细胞外环境。脑细胞靠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提供氧和营养,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供应脑的血液量占全身的20%,因此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维持正常的颅压与血流灌注非常重要。要采取措施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应用各种药物,高压氧,高营养,为脑组织提供足够的血液循环和氧分。此外,要消除其它损害性因素:如颈、胸腹损伤,感染,电解质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2 创造一个丰富的外环境。外环境与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人如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他就有了动物的习性。环境对人脑影响巨大。仔细分离丰富外环境的成分,有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2光亮。3社会性:群居,周围有多人。4 技巧性活动。5治疗性锻炼:床上运动与站立运动。6其它各种刺激:电刺激,针刺激。在康复计划中,将所有的外环境的充分合理地恰当地安排,与内环境的稳定成分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3、临床神经康复有哪些治疗手段?

临床神经康复的手段非常多,除了促进神经生长的各种药物,治疗各种卒中后并发症的药物外,主要是促进肢体恢复的各种运动疗法,促进手功能和智力等恢复的作业活动;针对有交流障碍患者的语言治疗;假肢矫形器;心理支持治疗等。脑和脊髓损伤后的深部电刺激(DBS)、脊髓刺激和外周神经刺激(如正中神经电刺激)、生物反馈、功能性电刺激等辅助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和注射疗法;高压氧治疗;组织工程学移植及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包括针灸治疗)。

14、为什么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床上活动非常重要?

早期的床上活动是脑卒中康复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很好地避免“废用综合征”,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的形成、褥疮的发生、神经和肌肉功能的退化、心肺功能的退化等,还可以在心理上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条件安全地使患者尽快从被动的活动开始,通过自助的活动,过渡到主动性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

15、偏瘫典型的痉挛模式是什么?

偏瘫上肢表现的是典型的屈肌模式;下肢表现的是典型的伸肌模式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例如,偏瘫患者抬上臂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内收,指关节屈曲,即完全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的“手挎篮子”的姿态。反之,偏瘫的下肢会产生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脚画圈子”的姿态,最终导致严重的痉挛甚至挛缩畸形。共同运动是形成典型的偏瘫姿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16、强制性训练的原理是什么?

偏瘫后患者肢体控制能力还未到达某种程度时,曾尝试用患侧肢体,失败后,患者受到挫折,不愿意用患侧肢体,逐渐地就学会不用患侧肢体,使用健侧肢体完成功能,这样就使得患侧肢体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有些医生会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以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这样,患侧肢体得不到应用,肢体的功能受到损害,长期造成“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或称“学会了不用”)”。强制性使用可以治疗“习得性废用”,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7、偏瘫后肩痛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肩痛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在严重患者可有静息时自发痛。肩痛的致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肩部周围软组织拉伤,肩关节粘连,糖尿病,颈椎病等造成肌腱袖撕裂、滑膜炎、肩部肌肉痉挛,疼痛。不严重者可采取,局部理疗,如:热疗、冷疗、功能性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物理疗法及吊带、肩关节支撑、体位摆放等。必要时可应用药物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消炎镇痛剂、局部麻醉药物和抗痉挛制剂等。如夜间疼痛较剧,可尝试肩部神经阻滞方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脑卒中,目前最全最实用的一篇文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