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妙01 发表于 2015-4-3 19:29:51

陆氏针灸对于《内经》针灸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一、远道取穴。远道取穴是指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取穴原则,而这种取穴法脱胎于《灵枢•官针》中九种刺法之一的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远道刺是一种病患在上,取穴在下,上病下治,引而竭之,以治疗腑病的配穴方法。后世医家则把下病上治,内脏病取肘膝以下穴位,也称为远道取穴法。朱汝功先生在长达60余年的医疗生涯中,对于“远道取穴”这一针灸配穴法有着独到的经验和理论思想,并重点观察了远道取穴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用穴规律,将之归纳成《远道刺的临床应用与体会》一文。她的经验主要有:本经远道取穴,如一头痛病人,痛于前额、头巅、后脑及两颞部位,朱老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京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并配以同名经穴合谷、后溪、外关穴,3诊后症状明显好转。这也是“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P116);同侧同名经远道取穴,如一右肩关节疼痛的患者,经诊断其痛处属手太阴经,取同侧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又因筋会阳陵,配以同侧阳陵泉,施以手法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共针治3次痊愈。这也是“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P115);对侧同名经远道取穴,如一左膝关节疼痛1年多的患者,诊断为足厥阴肝经病变,以同名经下病上取法,用曲泽,泽上,泽下,太冲双穴针刺得气留针后痛减,2诊时取对侧同名经穴位,针后疼痛明显减轻,3次针后疼痛消失。(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P117);病在躯干脏腑,取四肢穴位。如治疗一腰部扭伤患者,取阳谷、腕骨,针之则痛减。病在四肢,取躯干穴位,在其医案中治疗1例雷诺氏病、1例无脉症时,均以躯干部穴位为主穴。(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选P153,P15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氏针灸对于《内经》针灸理论的临床应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