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liangy@163.c 发表于 2015-4-3 08:02:22

跟师学习所想

针灸的学问博大精深, 其中针刺手法可谓是针灸的精髓,而陆氏针灸的特色正是针刺手法。我有幸师从于陆氏针灸传人高正老师,跟师时间虽然短暂,但通过这半年来的跟师学习,无论是高老师的医风医德,还是针灸学问均令我受益良多,终生受用!初识陆氏针灸,是通过别人对陆瘦燕老先生的介绍,之后了解到针灸创始人陆瘦燕少时习医,18岁悬壶济世,博览医书,潜心钻研,师古又不拘泥于古人。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他重视经络学说,阐释“经气”含义,深化经络理论,强调针刺手法,重视切诊,整体治疗,推行针灸实验,促进针灸学科发展,临证善用温针、伏针、伏灸,为针灸学的发展及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并且其临床多能针到病除,解除患者的病痛,作为一名针灸医生,我敬佩不已,并且心生向往。陆氏针灸将针刺手法系统分为毫针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及补泻手法。在跟随高老师的临床学习过程中,我也亲眼目睹了其中临床常用手法的具体操作。各种针刺手法作用于腧穴,其最终目的是调整经气的虚实、有余或不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传统针刺手法是针灸的精神内涵,是针灸的精华部分。单纯的针刺操作就好比是“形”,是具体可见的;而针刺手法则好比是“神”,是无行可征的。中医诊疗讲求“形神合一”,针灸治疗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做到“形神合一”。所以在大量运用现代仪器设备的今天,针灸的传统手法依然有它的生命力,因为这是经千百年传承下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高老师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脉,四诊合参,或补不足或泻有余,或平补平泻。其中高老师临证擅长运用温针,在针刺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后,在针尾加艾炷燃烧,可将艾火的热量通过针体的传导,透达肌肤深部,不但可温通经络,调节荣卫之气,还可帮助针力的不足,加强补泻手法的作用。陆氏针灸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使病人不觉其烫,而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在留针时间给以适当的温通作用,不像灸法须借艾火之力,欲其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所以高老师在临床上强调温针只要取其温暖就够了,使用时艾炷不宜过大,一般只需要一壮( 如枣核大) 即可。温针最宜于阴寒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酸痛,关节不利,经络塞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四大奇疾,久病经络空虚,营卫之气不调等病,特别对一切慢性疾病属阴寒者,更为相宜。除高热、肝阳、心悸、惊恐、抽筋、震颤、癫痛、喘息,以及不能留针的患者外,都可适用。另外,高老师在诊疗时还格外注重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其中又以切诊尤为重视。陆氏针灸认为其在针灸辨证论治中起重要作用,与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燕瘦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针灸临床中的切诊应包括切脉,按触皮部、经脉、经穴等几个方面,提出切脉是决定针刺补泻、深浅及刺灸宜忌的重要依据。触按皮部可知所联系经络,及其内在脏腑的所患疾病;至于经络、腧穴,更是针灸辨证论治别于它科的主要特点。对于每个针灸医生来说,掌握单纯的针刺手法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是,会扎针并不能等同于会治病,还需要准确的辨证论治,合理的穴位组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虽然高老师年事已高,但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患者再多,诊务再繁忙,高老师始终对每位患者进行一一问诊、切脉、看舌苔、看面色、辨体质、辨证型等一整套辨证论治后,再进行处方配穴、针灸治疗。在高老师看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都是针灸前必备要完成的诊疗程序。他这种事必躬亲的对待患者的认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这样既是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也是我们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高老师在接诊过程中望闻问切处方完毕,针对难点和容易出现疑问的地方,会对他开出的处方给我们做出相应的解释,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深入浅出,有时引用案例,有时也会问我们为什么,采用问答式方法让我们心存的疑虑豁然开朗,使我们在跟师时不至于盲目和存有疑问。高老师对待患者态度和蔼,总是耐心的为每个患者诊疗,有些患者有心结或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比较紧张,高老师还会和他们拉拉家常,以解除心结或紧张的情绪,他这种对待患者亲切和蔼的态度,使他和患者之间没有距离感,患者也愿意与他接近并敞开心扉,在病人中有很好的口碑。同时,高老师还具有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使他成为针灸界经久不衰的常青树。平时,高老师常常教导我们 “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深深的被高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高老师博览群书,精研古典,勤于临床,治学严谨。感谢高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我会将其铭记在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师学习所想